【第77期】香港遊記(四):旅遊以及地圖外的事

賀克

新界村莊

                  新界村莊。  (作者拍攝)

香港不斷在變化,正如這世界不斷變化,也如台灣,但有很多層面。進出香港最感明顯,簽證簡單到剩下一張電腦列印紙。香港朋友說,覺得海關收回後就像是船過水無痕;我的台胞證也是,從前還蓋章,現在只釘上兩張防水便條。

香港的實體也在快速變化,只是當中仍有某些要素固若磐石。「新界」的發展可以幫我們談這件事,雖然普通旅遊地圖只能見到香港島的北側、「油尖旺」,但看不到的天水圍、元朗、大埔、粉嶺、上水、上水、沙頭角……等新界地區,卻突出了香港的某些面向。

農村、水塘,與權力

還記得香港電影,「跑路」的那些黑幫片,總躲在農村裡。逃亡者總躲在三合院式的大坪數的建築裡,鄰居可能有農民或漁民,周邊是鄉野、水塘和伴著山巒的景致。台灣人大概就懷舊地覺得這好像我們自己的農村,這不完全正確。畫面本身確實是新界農村,但不是「舊時代」的象徵,它們基本上與「中環」高樓大廈的繁華並時發展。

如果你有門路去爬郊野公園,或許能見著一、兩條村。這兒的村的土地關係很特殊,屋子叫做「丁屋」,居民稱為「原居民」。這是英國殖民時期所制訂的制度,與香港其他地方不同,「丁權」維繫了清代即居住於此的「原居民」的地權私有。此種權力極其巨大,常能在新市鎮的現代大樓旁看見座落著古老的墳頭,也僅僅是表徵之一罷了。

廣深港高速鐵路

前回我提過「高鐵」工程導致大角咀部分樓房、龜裂,說的就是南達「西九龍」,北通深圳北、廣州南站的「廣深港高速鐵路」。近年香港市區「市區重建」的腳步,和新界土地發展的狀況,部分依著高鐵帶來的空間政治,這也意謂著即將要有天翻地覆的改變,遠非筆者幾篇旅遊文章所能涵蓋或預測。

這些空間結構的變化,常被指責與加速「陸/港」連結有關。毫不意外,大陸毒奶粉風暴造成陸客來港搶購奶粉後,香港街道大量以「陸客」為客群的西藥行也引起了經常性的抱怨。都市耳語終於演變為大規模抗議港府將古洞北、粉嶺北等地劃為新發展區,說這也是吸引陸資炒房、毀壞香港,群眾甚至於近月佔領了香港立法會。

二○○八年左右開始出名的「菜園村」,也被認為與高鐵有關,清拆於是觸動大規模抗爭。事實部分如此,因為高鐵的對象不同,一般人早已其慣坐鐵路從羅湖出入境。如今菜園村抗爭已告段落,部分居民在「元崗」附近集體購地遷村。新村的一草一木、一房之設置,包含誰住在哪一間?村前村後?都融著居民彼此體諒的痕跡,和共識的磨合。對新農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試試參訪,傾聽居民訴說遷建過程,也可探索村民們的相對於「中環價值」的不同節奏、得知更多香港青年轉回農業的故事。附帶說明,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也有師生參與了新村的規劃過程。

菜園「新」村的新預示,還是舊的?

然而通過菜園村,值得就「城市發展、地區發展」的建設面向多講兩句。

都有「土發公司」和「市區重建局」了,菜園村當然不是搬遷的首例;它也不是新界村落拆除的首例。工程、政策黑箱,也本來就是西式民主政治的內涵。然而其「非原居民」身份的癥結,卻是創造歷史。

高鐵規劃令人察覺「人為的」避開了「原居民」的土地(無論是有人居住的村落,或早已閒置的倉儲區),而選上菜園村。租地者的非原居民身份,也經常導致村屋易於被判為非法建築。後來,即使菜園村覓地、購地,仍因非原居民身份導致「復耕牌」取得困難,繼而又因香港政府向來拒絕為新界鄉村進行公共道路規劃,以致遭到周圍原居民私地主「阻路」、要求支付高額過路費用,而這都屬法律規範內的合法要求。

直到向周圍原居民村落聲明不參與所在地的村選舉,才暫熄爭議。即使如此,港英時期的地權分類法則猶待突破。也許當你步上「錦上路」,瞧見周圍的、擁有發展權的村落紛紛改建為「透天厝」般的別墅時,更能體會某種極為古老的勢力如何具體地表現出來。

生活中尋找舊東西

實驗性質的農村烏托邦結果可如何?且拭目以待。農業未必「舊」,它可有新概念;空間建設亦未必「新」,其中纏著許多待挖掘的舊殘留。只是變化中的表象很容易混淆了對於本質的認知吧。

就像很多人跟著輿論起舞、抱怨香港街上賣太多奶粉,我卻覺得香港仍有很多老東西。如上述,它未必是可見的。但可見的也很多,何況「歷史」是個好商品,例如亞皆老街與洗衣街口附近的連鎖咖啡廳星巴克,就利用大量早年香港街景的元素做裝潢。而在追星風潮下,網路上很多人建立網誌蒐集曾做為電影場景的老店,茶樓或冰室,如美都餐室、龍華、海安……,多得很。

而我想舉一例,如「廣東道」上的「中國冰室」,座落在人擠人的鬧市中央,店老、樓舊、裝潢傳統,就連它所在的「廣東道」本身的超級擁擠菜市場也值得多看兩眼。但也因為「中國冰室」讓我感覺必須時時記住自己終究是旅人。無論老茶樓與老冰室,或老街,都是當地生活的一部份,如何表示尊重?這是相當深刻的技藝。

旅行的時機

香港遊記寫到第四篇,快要歹戲拖棚了,但是尚未介紹羅湖,其實帶著台胞證的好處在於可以順道去羅湖的步行街等地來個半日遊,一過海關就有地鐵。但文章既要結束了,我就先講別的面向的意見供各位參考。

每個人的旅遊慣性不同,但通常都是是隨心所至。有人習於依照季節尋覓自己喜歡的地點,有人因為假期的季節性迫得只能在特定時間出發,當然也有人循著「季節性折扣」而行。不曉得你的安排是什麼?我建議,官方的「香港書展」或民間自籌的「九龍城書展」也可以是出發時間的判定點。

「菜園村」每年都在「九龍城書展」擺攤販售農產品。台灣的獨立書店、書商,近年也常在「香港書展」出沒。而放回歷史,在內戰與冷戰的雙重構造下,位置獨特的香港,既是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中文翻譯書」主要產地,又是出版封鎖下的自由地帶,因而產生豐富的出版生態;價格不見得比台灣便宜,但充滿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