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 行旅調查‧喊價的限度

賀克

殺價不留情,只是難為情

二○○一年第一次去大陸,去了北京秀水街,和上海襄陽路,很快學會喊價技巧,想來頗有「我來自先進第一世界」的優越感。像大學畢業旅行去峇里島時也覺得,生活水準遠低於我的赤道國家,怎能買貴?少則對折喊,多則三折起價。反正售貨員見你掉頭就會自動降價,那時再砍!

這幾年再去,氣氛就不同了。六、七年前在北京,看準了兩件衣服、長與短的運動褲各一,咬緊一百元人民幣,狠不讓。對方認了,說「哎,好吧,算你厲害,賣了不賺,不賣又捨不得,反正咱賺的是那些老外的錢,自己人隨便賣唄。」她當然不知道我是臺灣人,我也不知道是否仍買貴,可是臺灣人已不是目標客群了。更多時候,心知肚明是仿冒品,但店員只是冷冷看著你,極不熱情又零落地喊兩句「看看」。比如去年,也在北京,店員直接說不賣,換我捨不得了。比價一圈回來,在人潮中她還記得我,不帶嘲弄地說「是嗎?說了咱這兒最便宜,要幾個兒?」就是我常戴灰色帽子,一頂十五元錢。

看季節、看同行,攤商不好當

此前未想過,既然我來自「有錢地方」,又小氣些什麼呢?只有這次在寧夏,七、八月的太陽閃得我受不了,瞥見難得適合我的大臉的運動型太陽眼鏡,約莫四十近五的老闆說「不買也沒所謂,都試試吧?」,當我問「最低給多少?」他立馬三折了手寫標籤上的價,我也爽快掏錢,三十元RMB。

瞧他氣息恬淡,我順口問了店租,怎知他話匣大開,說「租金八千,租期是七月到三月」。我想了想,一個月四千台幣,但他接著說「關鍵是旅遊熱季只有七、八月,還有『十一』。你剛才問我價錢罷!換我問你,你看這兒旅遊景點店裡賣的東西幾乎都一樣的,很少東西不同,有幾個人願一個個兒問?問兩、三家你也煩了。其實咱曾經要求價錢要一樣,但停車那兒頭幾家,你們進來的地方,人家賣貴,而咱在這兒出口上只有路過客、要回去的,都以為同頭幾家同個價,問都不問。但人家開的早,又不能叫人降價,人家也不願降,怎麼說呢……」

「我瞧您還在玩小孩…剛喊你還沒聽見呵!」我説。「哪~還能怎地?」他說著從一串兒狂奔的小毛頭中勾起一個哇啦哇啦大笑的小男孩。「試試吧,咱這兒也是景區加蓋、加開才有的,得來也不容易。」

「說的是,走啦!」我説。

「行」。

我心理想著要怎麼攤平?想不透。不過,倒是記起高中的時候,同學在士林夜市幫家裡擺攤,用貼紙顏色區別價錢。買與賣的角色主觀不同,一邊不能虧另一邊掂估量價值,談不攏頗常見,只是,別談妥價錢卻不認帳,那要真是二十年前的臺灣人恐怕也不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