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5期】婦女能撐半邊天

申紀蘭的故事 

山西旅遊職業學院19名學生
拜訪申紀蘭。(網路圖片)

勞動者的榮耀

從山南底村嫁到西溝村的申紀蘭18歲,那年是1947年,她剛好趕上了這個熱血沸騰的年代。而申紀蘭嶄露頭角是在1951年12月,她說服了公婆,動員全家帶頭加入農村合作社。

成立大會上,她當選為副社長。那時的西溝村,婦女的自我覺醒意識並沒有普遍萌芽,傳統習俗還是「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申紀蘭的任務,就是動員村裡婦女和她一樣,下田勞動。
  
1952年4月,申紀蘭在全村展開總動員,連裹了小腳的村婦都被她動員起來。當時合作社規定,男人下田一天記10分工,女人只記5分。申紀蘭帶領婦女和男人們開展勞動競賽,證明女人幹活絕對不輸給男人。她由此幾次向社裡提出要求,「男女幹一樣的活,應該記一樣的工分」。 論爭後,西溝合作社重新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記工辦法。當年秋天,長治地區召開互助合作工作會議,申紀蘭成為婦女代表。

申紀蘭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被發表在1953年1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申紀蘭的名字,也就從偏僻的小山溝,傳到了全大陸各地。一個多月後,1953年3月,她當選為全國婦女代表大會代表,參加第二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從西溝騎騾子到平順,然後換卡車到太原,再換火車去北京。」雖然社裡替她刻意打扮了一番,但站在一堆代表中,她的「藍色掩襟布衫」、「寬腰大襠褲」和「綁腿」還是格外扎眼。時任山西省婦聯主任黎穎覺得,申紀蘭要代表山西農民形象,就拿了一身自己「最寬大的外套」給申紀蘭換上。

這次會議結束,申紀蘭又當選為第二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代表,從北京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這次大會主題是爭取婦女和男人享受平等待遇,爭取一個和平的世界,保衛婦女、孩子和家庭。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正式的中國婦女代表團在國際亮相。如同一項政治任務,每人的衣著飾物都由國家配備,還要進行專門的外交禮儀訓練,包括衣食住行、坐立行走等各種細節。最讓申紀蘭發愁的是化妝,好在代表團裡的人很快意識到這個樸實姑娘的難處,尤其是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熱情地主動攬下了幫她化妝的任務。

擔任人民代表的記憶
  
從1954年大陸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申紀蘭開始了她後來50多年的「人民代表」身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210人的名單裡,山西代表團26人,只有4個女代表,勞動模範申紀蘭便是其中一個。

從1978年的第五屆開始,大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固定下來,5年一屆,人大代表要承擔的職責,也不再是畫個圓圈那麼簡單,他們要拿出自己的議案或者建議。對1978年已經50歲的申紀蘭來說,此後的30年,並不容易。這個從沒念過書,不識字的勞模,由此開始認字寫字,聽新聞、看報紙,堅持每天看《新聞聯播》,這些都讓她身邊的人感慨,「雖說沒念過書,理論水平高著呢」。
 
農民本色的取捨

不管拿過什麼榮譽,只要回到西溝村,換上補丁摞補丁的舊衣服,鋤頭一扛,申紀蘭就回歸了自己的本色。在她身邊工作了近20年的郭雪崗覺得,這是申紀蘭「最了不起的品質和智慧」。
  
早在1973年3月,申紀蘭就被任命為山西省婦聯主任。到了婦聯,她發現,除了在公文上畫圈簽字,偶爾參加會議,自己這個主任基本上無事可做。她閒不住,只能每天早早起來打掃衛生,幫別人灌開水,或者留在食堂幫師傅們洗碗。
 
閒不住的勞模

1983年申紀蘭從婦聯主任卸任的時候,已經54歲了,她想要閑下來,沒人會反對。可那一年西溝村的包產到戶也正式開始。從合作社身份裡轉換出來的申紀蘭覺得,為村民們尋找新的致富方向,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1984年冬天,她帶著幾名村幹部一路南下考察,從河南到江蘇,再到上海郊區。這一路下來,申紀蘭聽得最多的就是「無工不富」。

申紀蘭和西溝村新的創業史也就此開始。他們嘗試過很多項目,1989年興辦了鐵合金廠,生產矽鐵。現任西溝村村主任王根考在廠裡當過3年會計,他記得,「剛開始運轉很好,市場好,第一年純利潤120萬元」,「從第二年開始,效益就不太好了」。申紀蘭要親自出去跑銷路,她的面子和影響有時候還是管用的。長治鋼鐵廠先是買產品,後來乾脆承包了這個村辦企業一兩年。

村裡還有一個飲料廠,這是王根考1994年從日本接受果樹管理培訓後,回來接手的項目,村裡出土地,某煤礦老闆出資100萬元。申紀蘭最見不得建設肆意佔用農地,因為沒有地,農民就沒有了根本。按她的要求,廠子建在以前的糧食倉庫上,7畝地。飲料廠1997年開始投產,生產核桃露、酸棗汁等綠色飲料。同樣是申紀蘭的面子,北京市食品研究所為他們提供了免費培訓和技術支持,還派了研究員下來實地指導。

西溝村的地理條件太嚴苛,人均耕地如今只剩下一兩分,最多的也不過五六分。年輕人早就外出打工去了。作為廠長,王根考覺得,辦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給村裡走不出去的那部分人解決就業問題。其實不管是電石廠、飲料廠,還是太原的「今繡西溝」酒樓,都是如此。目前這些產業的利潤,只夠維持自身運轉,並不能充實村裡和鄉里的賬戶,直接讓村民受益。

申紀蘭兒子張江平說,母親是個「愛管閒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誰家有了困難,母親就到誰家去幫助解決;誰家兩口子生氣吵架,母親就到那家去調解;誰家在外遇到了難題,母親就出面疏通。一年四季,母親在村裡總是忙忙碌碌。村民們想外出搞勞務,母親便出去攬活計;村民們為黨參積壓發愁,母親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銷路;村民們需要化肥、種子、農藥,母親就去採購,只要是村裡人找她辦事,她總是盡力而為。
 
「名人」的家居生活

申紀蘭在村裡除了為集體操心外,還要種地做飯、伺候公公婆婆。

為了照顧好婆婆,申紀蘭和婆婆睡在一個炕上。婆婆近80歲時因患青光眼雙目失明,10年連床也下不了,全靠她一個人伺候,梳頭、洗臉、穿衣、餵飯,甚至端屎、倒尿,她都毫無怨言。早上她給婆婆沖兩個雞蛋,自己卻就著鹹菜,喝著玉米麵糊糊。九十多歲的婆婆,七十多歲的媳婦,這溫馨與辛勞,就是這位著名勞模的家庭生活。申紀蘭一直伺候到老人93歲去世。

不論是對家人,對鄉親,還是對親戚朋友,申紀蘭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別看她是個大名人,但誰也看不出她「名」在哪里,因為她和普通農民一樣,踏實而勤懇地生活著。端上一碗飯進東家、出西家,和街坊鄰居聊天兒,誰家婚喪嫁娶、滿月生日,都能找見她的身影。

由於申紀蘭對人民無私的奉獻,帶領西溝群眾,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山村建設成為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西溝。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