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小市民大聲公 04.02-04.15

是閩南語還是台語?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日前新浪微博有張〈台灣與大陸用語對照表〉,網友熱烈轉載。有大陸網友求教於我,問我這張對照表對不對。我瀏覽了一下,發現其中有一條說,台灣的「台語」就是大陸的「閩南語」。

是嗎?差不多是的,在台灣「閩南語」常稱為「台語」(其他說法從略)。這個「台語」當然不是中國西南與東南亞諸民族講的「台語」(Tai),而是與廈門話十分接近、台灣閩南族群最主要的漢語方言「台語」(Taiwanese)。

弔詭的是,這個台灣最通行、大家都慣用的「台語」並沒有受到官方認可,教育部網上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只收錄了「閩南語」和「閩南話」。

當今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語言學工具書當屬《語言與語言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在其包羅萬象的14冊巨著中,有一篇探討台灣語言現狀的專文,作者是日本關西學院的Joseph DeChicchis教授。他在此文第一段的後三分之一處,明顯跳脫了學術的客觀與中性,寫出了隱含個人價值判斷的語句,讀來令人詫異:

有些人用「台語」來指稱台灣的一種語言。然而講得好聽一點,這些人是所知不足,講得難聽一點,這些人根本就是沙文主義者。(筆者譯,原文從略)

用「台語」是沙文主義的展現?我們不妨先試著從傳統的「閩南語」說起,才能了解「台語」這個說法出現的背景。

有學者聲稱,「閩」字裡有個「虫」,與蟲蛇有關,是中國古代南蠻的一支,為地處邊疆、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有貶抑與歧視的負面含意。

除了語言問題之外,「閩」的政治意涵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某些學者認為,「閩」為福建的簡稱,在台灣本土意識高漲、欲與大陸切割的氛圍之下,避用「閩南語」才不致成為大陸的附屬。

如此看來,使用「台語」或可避免部分學者所謂負面的聯想,也似乎能夠彰顯這個語言在台灣400年融合發展的獨特性,確立自身的主體性。然而「台語」的說法卻又陷入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窠臼。

台語又稱台灣話,用「台灣」這個地名來概括指稱此地的單一語言,事實上並不妥當。台灣是個多語社會,舉凡原住民諸語言、客家話、閩南語、乃至於晚近的國語,都應該視為廣義的台灣話。在台灣用「台語」來指稱傳統的閩南語,對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展的其他語言而言並不公允。我們怎能才推翻了從前國語的霸權,現在反而就轉身擁抱福佬沙文主義,以新的褊狹來取代昔日的專制,重蹈覆轍而毫不自知?

名不正則言不順。傳統的「閩南語」和目前常用的「台語」該如何取捨?我們姑且拋開貶抑問題、統獨情節、以及沙文主義,看看英文如何處理類似的情況。英文(English)源自英格蘭(England),最初是盎格魯人(Angle)的語言,隨著移民而遍布世界各地,雖融合了當地的特色也有了各自的發展,卻不見它改名換姓。美國人不講美文,加拿大人不講加拿大文,澳洲不講澳洲文,紐西蘭也不講紐西蘭文。這些英語系的國家都講英文。

從英文的例子回過頭來關照閩南語,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葛。閩南語源自閩南,來到台灣還是閩南語,沒有必要因為台灣的閩南語發展出不同於原生地的特色,就必須換個名稱「以正視聽」。

另外,「閩」字在古代或許給人蠻荒的聯想,但語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由貶轉褒的例子俯拾皆是。英文的nice本義是「無知」,現在則意味著各種的「美好」。中文的「屌」原指男性生殖器,令人難以啟口,近二、三十年來搖身一變,竟成為年輕男女讚美時用的流行詞彙。

綜上所述,我覺得日本關西學院教授的批評言之成理,我們應當避免使用充滿福佬沙文主義色彩的「台語」。傳統的「閩南語」合情合理,反而是個中性而不狹隘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