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荷清苑書簡 2013.09

玄奘精神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年前,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曾播有關玄奘的紀錄片──《玄奘之路》,說是紀錄片,其實是集紀實(有演員人物、情節),歷史脈絡,古今風土和考古於一體的大型片子。
該片講述了玄奘的一生,他一路到印度(天竺)的歷程,回到長安後翻譯佛經以及他去世後,在歷史上的影響。該片可謂感人肺腑,感佩於玄奘的堅強毅力,對於他人(包括對高昌國王)的執著講信,以及一生對事業不斷和一貫的堅持。

說他西天取經的艱辛,人們容易理解。以當時的交通工具、自然環境的惡劣,玄奘到印度的歷程可謂經歷九死一生。這不是有堅強毅力者,是無法完成的。有趣的是,該片還結合玄奘的歷程,講述了他所走這一路,現在的風土人情,以及有關考古的所現。玄奘西行曾在高昌國(現在的吐魯番附近)受到莫大的禮遇,高昌國王欲留玄奘,以為國師。如果不是有堅強的毅力,知道自己的所為所行,到印度取經的目的,則如一般人的心境,玄奘就很容易改變初衷,留了下來。高昌國王最後也改變了態度,給他知曉的西域諸國國王寫了介紹信函。這對玄奘後來的西行一路,有著莫大的助益。同時,玄奘和高昌國王還約定好,等他回來時,他會在高昌國停留講經三年,以為對國王禮遇的回報。多年後,玄奘從現在的南疆回來時,還特意停留了一段時間,等候高昌國王的資訊。可是,那時高昌國已經人事全非,玄奘只好作罷。玄奘當年是背著朝廷的禁令西行的,等他回到南疆時,還停留等待朝廷對他回國的態度。果然,唐太宗心胸寬廣,不僅沒有對他有所指責,還誇獎了他。這樣玄奘就繼續東行,回到長安。

玄奘在印度不僅學有所成,還取得了莫大的成就和榮譽。曾經有兩個國王因為競相邀請玄奘去講學,還差點發生戰爭。玄奘獲得的榮譽包括乘坐只有國王才能乘坐的大象。玄奘的學問一時沒有對手,當地的人們也百般挽留他。然而,旅居印度十七年後,玄奘在榮譽面前,沒有忘掉他的目的,取經回國,傳播佛法。

玄奘回國後,在弘福寺翻譯佛經,還培養了一批翻譯佛經的人才。他還應唐太宗的旨意,寫了《大唐西域記》,介紹了西域諸國的所見。這和唐太宗關注唐帝國經營西域的戰略有關。唐太宗和高宗也對玄奘翻譯的佛經寫了序言,對其萬分的崇敬。唐太宗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往遊西域,乘危遠邁,仗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澤布中夏,宣揚勝業。」大家知道書法上的名帖(碑)《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中,就有唐太宗和高宗寫的這兩序言。《聖教序》中,還有兩篇是太宗和高宗寫給玄奘的信函。唐太宗寫的是:「至於內典(指佛典),尤所未閑(熟悉)。昨製序文,深為鄙陋,……,忽得來書,謬承褒讚,循躬省慮,彌益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唐高宗寫的是:「治(高宗名)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內典諸文,殊未觀攬,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讚述,撫躬自省,……,深以為愧。」兩位皇帝面對玄奘所表現的謙虛和對玄奘的尊重和崇敬,真不是一般的。時下,學佛者所熱衷的「心經」,就是玄奘翻譯的,也收存在《懷仁集王書聖教序》中。

玄奘回國後,建造了大雁塔,以保存其所帶回的佛經。他所帶回佛經的貝葉,至今尚有數片保留在該處。以後,會昌毀佛時,朝廷還明定大雁塔保留下來。玄奘晚年也在玉華宮居住翻譯佛經。前些年,在該處的考古發掘,還獲得一些有關玄奘的遺存。玄奘去世時,長安百萬人給他送終。唐高宗因為從皇宮每日能見到埋葬玄奘的佛塔,思念玄奘不已,於心難忍,而將其搬遷他處。日軍侵華時,曾盜走部分玄奘的遺骨,其中的一些,以後就到了台灣的日月潭。玄奘曾在印度的那爛陀留學五年,他當年謝絕當地人們的挽留,執意回國。數年前,其遺骨在歷千年之後,經中方贈與那爛陀的玄奘學院,體現了中印的友好往來。這段綿延千年有餘的史實,一千多年前的因,一千多年之後的果,至為感人。玄奘所創立的法相宗,一度流行於韓國、日本。

印度是個不善紀錄歷史的民族。玄奘到印度時,離開釋迦牟尼已經有千年了,佛教在印度已經式微,但還是保存了一些釋迦牟尼的遺址。玄奘回訪了釋迦牟尼的出生、悟道、涅槃處,他把這些都寫在了《大唐西域記》。十九世紀英國人考古古印度的歷史,就靠玄奘所寫《大唐西域記》中的所記和實地的發掘,而得以確定和釋迦牟尼有關的遺址,這樣就重現(構)了古代印度的歷史。

玄奘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樑,千古或無第二人。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