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趨勢一:當代水墨最熱門
既與中國文人傳統相關又將多元文化運用自如的當代水墨,將是未來最熱門的中國藝術。2013年12月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水墨藝術:借古說今中國當代藝術」展之後,當代水墨被視為已經成為目前最重要、最有活力的藝術形式。
2013年秋拍,保利在香港推出當代水墨專場,香港蘇富比也推出了早期現代水墨大師專場,當代水墨可說是當代藝術中行情最好的板塊。畫廊和美術館也在持續推出當代水墨展,參與的藝術家既有過去就畫水墨的,也有大量改畫水墨的。很多過去不好賣的藝術家,畫水墨之後也供不應求了。
趨勢二:大陸土豪有辦法
別說是中國大陸市場,以後就連全球藝術市場都要看大陸土豪的臉色。美國、歐洲、印尼的基金會都已逐漸退場,現在只有中國人才捨得這麼花錢,對土豪來說,就像在歐洲買名牌買豪宅,在拍場上橫掃畢卡索和莫内也是展示財力和品位,進行穩健投資的辦法。
1.06億美元買畢卡索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2130萬美元買畢卡索《閱讀的女人》,500萬美元買米開朗基羅的炭筆畫,2820萬美元買畢卡索的《兩個小孩》,一擲千金的都是中國土豪。過去中國土豪愛買元青花和流失文物,現在買西方藝術史上留名的精品才是王道。
趨勢三:年輕藝術家獨當一面
這個時代剛發現的金子就已經被鑄成金條了,年輕人懷才不遇那種事絕對不會在今天的藝術圈發生,學術和市場兩方面準備好了各種條件,讓人眼前一亮的新人迅速被推上高位。未來年輕藝術家將獲得更多機會,聚光燈下,他們與成名藝術家混搭出場,前者用後者證明名氣上升,後者用前者來表現心胸和活力不減。
過去5年間,機構奮力發掘年輕藝術家,從央美的「未來展」到「青年100」到「新星星美展」,發掘年輕人的藝術計畫從未斷過,這些計畫除了給年輕藝術家展出和銷售的機會,還給予他們江湖經驗。2013年9月,賈藹力獲得「顏文樑藝術獎」,此時他不過三十歲出頭,已經通過一系列的青年藝術展成長為一個有口碑有價位的「老藝術家」。
趨勢四:有Wi-Fi的地方就有藝術
藝術知識和資訊傳播、初級藝術品銷售、藝術交流,未來都將在網上完成。線上展廳是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標配,還有導覽App和微信公眾號。谷歌藝術計畫的「街景小推車」在中國大陸率先進入了湖南省博物館和勞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而官方也有數位化工程將敦煌經不起現場看的寶貝放上網。蘇寧易購和國美線上開設藝術品頻道,保利、嘉德開啟與淘寶的合作,電商有機會將小眾拍賣拓展為大眾消費。
要進修藝術也不必專門跑到美院讀什麼研修班,從TED到「播客」到「一席」,全世界最好的藝術家和藝術界人士受邀講解他們是怎麼想的。而在網易公開課,可以看到全球19所大學的美術類課程。這個時代的問題不是學不到,而是怕你學不完。
趨勢五:沒有藝術家群體,只有個人品牌
實際上已經沒有四大天王、四大金鋼了,未來一人一品牌,每個藝術家只代表他自己。曾梵志是這種趨勢的代表人物,破紀錄的1.8億港元實際上代表的是個人品牌的進一步確立。不像2006年張曉剛拍出天價帶來的整體繁榮,曾梵志的崛起並沒有帶動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表現。
藝術家的發展甚至不是企業化的,而是若干行業跨界合作,共同推動的結果,未來有更細化的分工和更專業的團隊來維護藝術家的品牌。畫廊、拍賣行、藝術機構、傳媒的介入都不可或缺,不是勢必如此,而是要做大做強勢必如此。
趨勢六:藝術圈需要更多專業人士
畫著大衛長大的人已經夠多了,藝術圈現在需要更多專業人士,比如懂外語的、熟法律的、精IT的、會修片的。版權糾紛、查稅風波需要熟悉法律法規的人來解難,搞多媒體藝術的需要IT達人來幫忙解決技術問題,做影像和攝影的也有大量的片子要剪要修,藝術越來越綜合,藝術工作將逐步被拆解。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范景中招博士生,外語好的比專業好的更受青睞,因為他有大量的國外著作要組織翻譯。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是英語專業出身,OCAT藝術總監盧迎華也是。外語不好沒得救,外語好了,藝術現學就夠了。
趨勢七:大作變小
當代藝術素來偏愛大尺寸,尺寸與意義直接相關,視覺衝擊比觀念更有價值。作品非要做得頂天立地才算當代,藝術家被史詩巨作累得夠嗆。物極必反,未來省時省力省料的小作品將成為新的流行。劉野、張曉剛等藝術家都越畫越小,以超大型雕塑聞名的隋建國也只做拳頭大的泥塑了。更小的尺寸適合的空間和場合更多了,價格也才是大作的幾分之一,利於銷售,適於收藏。
趨勢八:藝術越來越像公共事件
藝術不僅針對體制和社會發言,甚至把自己也做成了公共事件,而不再費心去將體驗轉化成審美。藝術變得更注重爆炸性,更雕琢舞美效果,還會更頻繁地登上社會新聞版面,成為社會景觀之一種。這其中有自發的、策劃的活動,也有因為泛藝術化傾向而難以界定的行為。此外還會出現更多公知型和偶像型藝術家,樂於與傳媒互動,根據社會議題設計作品。
和過去直接與政治批判掛勾的藝術不同,未來藝術家會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更具體的社會熱點上。裸奔不算激進,公開的一夜情還會發生,甚至可能把比蒼蠅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東西放入展廳裡。他們努力不讓公眾覺得藝術這件事與自己無關,但是容易讓自己變得跟藝術沒什麼關係。
趨勢九:大展來中國搶錢搶關注
外國展覽在中國大陸將繼續享受超國民待遇——更多關注、更多傳播、更多收入。上海草間彌生展開幕的第二天,觀眾排的隊蜿蜒如長龍,每進入一個房間至少要等半小時,擁擠程度堪比公眾開放日的威尼斯雙年展。就連在羅浮宮門前大陸遊客都是最搶眼的,更別說送到自家門口來的大師展了。
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在香港維多利亞灣展出大黃鴨,觀眾擠破頭。而大黃鴨在北京展出一個多月,兩所公園門票收入分別過億,衍生產品及其他相關收益超過兩億元。大黃鴨的好成績引來更多試水者,據說坎培拉的「天空之鯨」(skywhale)熱氣球也將亮相大陸,因為這件由於太怪而備受爭議的作品只要能在中國大陸火一把,一定能改變世人對它的冷遇。
趨勢十:私人美術館成當代藝術主場
官方美術館繞不開大師和美協,私人美術館可以,因而具備了更大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加之私人美術館多聘請有國際資源的專業人士打理,未來私人美術館將會比官方美術館更加學術化、國際化,也更貼近觀眾。
如今不少活躍的私人美術館已經是同類中的翹楚,如上海震旦博物館有非常系統的古代精品器物收藏,廣州時代美術館比廣東美術館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更多,而今日美術館一直是當代藝術家可以寫進簡歷的展出地點。未來,這些美術館將擔當中國大陸當代藝術的主場,沒在官方美術館辦過展沒什麼,沒在某些私人美術館辦過展才屬於資歷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