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7期】導演鄭曉龍談《後宮甄嬛傳》

宮鬥劇有人文關懷

儘管甄嬛傳中的衝突多為向壁虛構,
但經過編導演的二次創作後,
緊緊依託人性脈絡和歷史氛圍而生,
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本質真實。(網路圖片)

鄭曉龍導演的古裝戲《後宮甄嬛傳》在全大陸頻道不斷熱播。不同於以往的古裝戲,鄭曉龍希望用這部作品講述一個比現實更現實的「歷史故事」,對現實世界的歷史表達讓鄭曉龍再度成為風雲人物。

如果沒有鄭曉龍

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在鄭曉龍的作品中是一脈相承的。鄭曉龍不僅有著詩人一般的想像力和浪漫情懷,更有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一腔熱血。人們戲言,在中國大陸電視行業,「如果沒有鄭曉龍,葛優演不了『李冬寶』,姜文當不成『王啟明』,馮小剛可能還在工廠畫畫,趙寶剛還在首鋼當工人。」

毫無疑問,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影視劇創作中,鄭曉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曾策劃組織了多部在大陸引起強烈轟動效應的電視劇,多部作品獲「飛天獎」和「金鷹獎」。其作品在中國電視劇事業發展史上創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第一」,如:第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第一部長篇室內劇《渴望》、第一部幽默輕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第一部春節賀歲片《萬事如意》、第一部編年史風格的電視劇《一年又一年》等。

鄭曉龍是「故事大王」。當年,鄭曉龍、李小明、王朔、鄭凱龍,「北視」四大才子在薊門飯店的一間包間裡,侃出了《渴望》,也侃出了電視行業的一個新名詞——策劃。「鄭曉龍能文能武,出身軍人家庭,當過兵,骨子裡覺得自己是二郎神轉世。」在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馮小剛如此形容他們在「北視」(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時的「頭兒」鄭曉龍。由著他的「策劃」,鄭曉龍參與創作了包括《四世同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一年又一年》、《無悔追蹤》、《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大撒把》等一系列經典影視劇,由他執導的《北京人在紐約》、《刮痧》、《金婚》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鄭曉龍不愧為中國電視劇的領軍人物,他以其有力的雙手,推進了中國電視劇歷史的發展進程,推動了中國社會生活的發展進程。」這是業界對他的一致評價。

富有批判色彩的宮鬥劇

而這一次,鄭曉龍則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為古裝戲「正本清源」。長達76集的《後宮甄嬛傳》是一部古裝情感大戲。在《後宮甄嬛傳》中,鄭曉龍將原作者淩空虛構的故事「落地」到清王朝雍正年間,生於官宦之家的甄嬛選秀入宮後發生的故事。通過一件件、一樁樁各自不得不為自家性命和家族命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殘酷現實,展示了後宮與前朝盤根錯節、複雜多變的關聯和矛盾中,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憑藉自家的美貌和善良、聰明和才智最終成長為一個善於權謀的深宮婦人,直到登峰造極,成為一朝太后。

面對遍地開花的後宮戲、氾濫成災的古裝戲,鄭曉龍堅持「古裝戲不是『鼓吹』戲」。「我要為我的作品印上『品質保證』的標籤。我不在乎網路上說什麼,我更在乎知識界、文化界的評價。我就是要拍一部有人文關懷、有現實批判價值的宮鬥劇,來反映封建社會的殘酷。在《後宮甄嬛傳》這部劇中我嘗試拍出批判色彩,不僅是對封建社會的批判,也是對當代社會的一種警示。」

鄭曉龍毫不諱言痛斥當下很多電視劇的情節設置如同小兒科,甚至達到了「弱智」的地步。後宮戲不是濫情戲,宮鬥戲不是諜戰戲。歷史不是風花雪月也不是過家家。這部戲想告訴年輕觀眾,在中國古代殘酷的宮廷鬥爭中,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皇后、嬪妃和太監、宮女們的無奈與掙扎,讓觀眾明白她們連愛情和生命都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讓他們知道皇權的至高無上及封建王朝對人性的摧殘和迫害。「重述歷史必須真假分明、正偽分明,如果年輕觀眾將自己的情感、情懷、情誼毫無保留地投擲在虛幻的想像之中,從而忽視對現實的關注,那就只會失望。」鄭曉龍說。(人民日報)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