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7期】方遠觀點 2013.02

新瓶裝舊酒?

包裹著糖衣的「中國因素」毒藥

■  張方遠

除了《後宮甄嬛傳》在台灣走紅,劇情與對白成為台灣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之外,「中國因素」無疑是2013年新年伊始最被熱議的關鍵詞之一。
「中國因素」是什麼?有學者給了一個直白的定義:「中國政府侵蝕台灣民主的作用力」。也有學者說「中國因素」與「台灣因素」是互相消長的拉扯力量:「當『中國因素』正以黑手介入台灣媒體時,自由民主人權的『台灣因素』,正透過這一波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影響中國人民。」

一個沒有中國因素的台灣?

為「中國因素」下定義的學者,甚至將2012年封為「中國因素元年」,戴著憂心忡忡的面具「警惕」台灣人:「小心,中國因素正大舉入侵民主台灣!」順著這些學者的邏輯來說,他們認定存在著一個先驗的、完全不存在「中國因素」的台灣。就算這些學者這幾年不斷推動海洋台灣、台灣島史的研究,對他們而言,這個大量吸取各地外來文化的台灣,從來就不存在著中國因素;邪惡的中國因素,是在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之後,隨著島內的黑心親中政客與商人偷渡台灣,威脅著美麗可愛的民主台灣。

反中國因素的運動,搭上「反壟斷」、「反旺中」運動的順風車,更搭上西方世界「中國威脅論」的熱潮,看中台灣社會對中國的陌生與恐懼,刻意無視於真正主導台灣的霸權力量,喜孜孜地樂於扮演反中急先鋒的角色。
 
反壟斷?還是反中國?

說穿了,目前正在鼓吹反「中國因素」的力量,是親美反共台獨勢力的新路數、新變種。這股新力量與老台獨有相同之處,都是以反共為最高宗旨,骨子裡仍是扈從於西方霸權及其價值的分離主義。這股力量與老台獨也有相異之處,它們不再強調台灣人的「血緣」與「民族」,主張與中國接觸,與中國大陸內部的反華、反體制等「公知」或維權民運人士內外呼應;主張將「台灣因素」外銷到大陸,一方面顛覆中國現有制度,另一方面讓中國大陸更往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式民主體制靠攏,走上台灣解嚴之後的道路。

如此道路,其實就是當年美國對華「和平演變」政策的翻版與延續,透過兩岸政治體制的趨同,既可保護台灣這塊自由民主人間淨土,又可讓兩岸關係實質轉變為兩國關係。
 
學界主導的反中運動

這波新型的台獨運動──反「中國因素」運動,剖析其組成結構,可以簡單理解為:學運世代主導、後學運世代敲邊鼓、野草莓世代進行動員;主要發動基地是學運世代所掌控的社會科學界。這波運動的倡議者與參與者,許多來自包含中研院在內的台灣社會學界師生。

台灣社會學界在跨入新世紀之後,就開始籌劃有別於傳統大陸研究的「中國研究」;2008年之後以更具學術色彩的「中國效應」為名,密切「關注」兩岸交流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催生「中國因素」威脅論。2008年兩岸大規模交流開展之後,隨著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恐懼與焦慮,在天時地利與東風均到齊的情況下,反「中國因素」運動便躍上歷史的舞台,大大左右著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與前途的看法。

由於兩岸交流的正常化,台獨力量逐漸失去著力點,因此重新紮了一個虛偽的「中國因素」稻草人,企圖讓反共親美的分離主義借殼上市。對照老牌台獨的論述與宣傳,「中國因素」威脅論看來更平易近人,也更浪漫唯美。但這卻是一顆包裹著「和平」、「友善」、「民主」、「自由」與「人權」糖衣的新毒藥,麻痹著台灣社會好不容易活化的兩岸關係新思維,硬是要將台灣再度拉回冷戰對立的老路。毒藥終究是毒藥,兩岸久違的和平曙光,可能又會被「中國因素」所埋藏的戰爭煙硝味所籠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