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7期】【專題】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呼喚(三)

中國大陸公共污染事件頻發

新華社:建設「美麗中國」的警鐘

【本報綜合報導】繼震驚中國大陸的松花江水污染和廣西龍江鎘污染等公共污染事件之後,近日山西長治苯胺洩漏事故,大陸官方通訊社發文,為過去數十年粗放發展模式敲響新一次警鐘。
在中國大陸民眾環保意識覺醒的當下,能源大省山西長治一個化工廠苯胺洩漏導致下游數百萬民眾飲用水受到污染,連日來引發大陸公眾和輿論的強烈關注。

2012年12月31日,山西省天脊煤化工集團發現一根破裂的管道洩漏約38.7噸苯胺,其中近9噸流入了濁漳河,導致下游河北、河南流域水質受到污染,引發邯鄲市大規模停水,而直到今年1月5日當地政府才上報並向外界公開。

儘管當地政府在遲報的五天時間內已經採取措施圍堵清汙,並對河流沿線的112家化工企業進行停產整頓,排查隱患,但仍受到廣泛質疑,長治市市長對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苯胺是一種有毒且被廣泛使用的化工原料,對人體健康和水質安全可能造成嚴重危害,這激起了大陸民眾對於本已稀缺的水資源受到污染的擔憂。

在人口超100萬的邯鄲市,上週末供水被切斷,至1月7日基本恢復。根據新華社轉引當地專欄作家連鵬在新浪微博上的發帖稱:「作為邯鄲人,感到離奇憤怒……必須追究事故直接責任者和瞞報者的責任。」

據報導,目前在中國大陸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污染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大型企業依然存在偷排漏排現象,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以山西為例,以煤、焦炭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使當地的河流遭受嚴重污染。2012年山西省環保廳的資料顯示,31.6%的水質監測斷面為重度污染斷面。 

廣西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英輝說,當前,很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污染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還很不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污染的嚴重性。同時,應加大懲罰力度,一旦出現重大公共污染事件,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都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對長期不加整改的企業必須強制關閉,把環境發展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說,要建設「美麗中國」,根本上必須完善現有的地方政府考核機制,在注重發展速度的同時提高發展品質,認真回應關切公眾生存的環境訴求。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