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比賽佳作(一)
我的大陸同學
■ 王哲凱(輔仁大學)
自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返鄉探親,
到隔年第一個台灣返鄉探親團登陸, 兩岸關係歷經曲折到逐步融冰, 已邁入第25個年頭,這個和平榮景 得之不易。圖為1988年「外省人 返鄉探親促進會」探親團登長城。 (圖片∕新華社) |
編按:2012年的夏天,兩岸犇報與台聲雜誌共同舉辦了兩岸青年徵文獎。獲獎者參與了「創意中國研習營」,與我們一同遊歷北京、上海與杭州,考察大陸的文創產業。本期開始,交流版將一系列刊登獲獎者的作品,以饗讀者。
在告別式上哭紅了眼,送最疼愛自己的叔公最後一程,見他安詳不語的容貌,好似人間責任已盡,可無牽掛地走了。
父親紅著眼,感嘆的說:「王家最後一位大陸(出生)人去世了。」在叔公靈位旁邊的矮桌,擺著微數不多泛黃照片,那燦爛的笑容是小時候的叔公,正坐在爺爺旁,是多麼地自信。
叔公,1949年,隨著爺爺跟著國民政府部隊到了台灣,人生地不熟,兄弟相依為命。天有不測風雲,4年後爺爺突染重病,40歲壯年辭世,留下孤兒寡母,以及無限的痛苦和感慨。叔公沒有逃避,毅然挑起重擔,撫養照顧爸爸及姑媽之責, 終生未娶,培養至大學畢業,幫忙成家立業。
記得父親工作很忙,叔公負責照顧年幼的我與妹妹,我最喜歡在他腿上爬上爬下,而叔公總是一把抱起我搖一搖,哼著濃濃湖北鄉音敘述著大陸河山,山川景色之壯麗及各省不同風土民情,令人神往。長大後,在外求學,每每遇困難感覺孤單無助時,回憶起從小熟悉的小調與節奏,心中總興起溫暖之情,驅散異鄉孤寂。
「阿猴」是我認識的第一位大陸(出生)同學,他不與我同系,卻陰錯陽差的選擇共同通識課,並且分發到同一組;阿猴最先吸引我注意力是那普通話中略帶浙江口音,且大庭廣眾之下勇於發言,總能侃侃而談,條理分明,滔滔不絕,令人刮目相看;也因他精力旺盛喋喋不休的說話方式,大夥給他取阿猴的外號。這位來自杭州的大一新生,雖離鄉背井,卻熱情洋溢總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最初跟他分到同一組的組員都很難適應,經過一段時間誠心相處,大家也瞭解釋然。他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也常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常見下課鐘聲已響,室內的討論正達高潮,卻罷不能。
某天下午討論報告時,一向準時的阿猴並沒有到,於是我打了通電話,他卻沒接。晚上經過男宿側門的草地去買宵夜時,有個熟悉的背影默默在角落;是阿猴,他正盯著天空看,隱隱帶著兩行淚光;於是我向前走去,他下意識地抹去臉頰上那兩條淚紋,我看到的不是以往多話樂觀的阿猴,而是多慮且帶著多愁的阿猴,他顫抖地手拿著考卷,那眼神我看過,是絕望與擔憂,一種沒未來的空洞。他說:「你知道嗎,我能來外地讀書,是因為我只會讀書,因為我可以讀得比其他兄弟姊妹好,孤獨是讀好書的根本能力,可是這是我沒有考好,而為了掩飾那份寂寞,我儘快讓自己多話,希望可以融入人群中。」我看他緊拿著只差兩分就達九十的考卷,我瞭解了。
大陸與台灣分隔半世紀之久,兩岸因歷史大環境,發展出各自適宜的價值體系,因此雙方必須具備全面性的歷史深度,來面對隨之而來的兩岸關係;然而每個人眼中都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宇宙」。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小宇宙」中發現著不同的色彩,演繹著各自的人生,而非表面般膚淺。從阿猴身上,看見了那份執著,分數對台灣學生可能沒那麼重要,但對內地學生則不然;我徹底思考後,這種感覺充盈著整個身心,發現人和人之間是相互的,沒有用心關心身邊的人,終究會蒙蔽自己視野。
那天之後,阿猴好像沒發生任何事情一樣,在他的吵鬧多話聲中,看到了阿猴的直率與對生命的堅持,恰巧是我們台灣學生所欠缺的。人與人之間總是以模糊視角去彼此溝通,想透過這不確定感,來掩飾心中的不安,以為世界很複雜,人們就感覺可以用很複雜的方式瞭解世界,不過到頭來發現只是庸人自擾,有時單純的漸進式前進,反而是最快速且踏實的,如同阿猴一樣。
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大家都成長變化,或許部份是他改變了我們,部份我們影響了他;送他去機場的路途上,他說提及此行的感想,「這次交換的過程中,其實對台灣有些失望,以為自由民主帶來的是主動積極、獨立思考,可我看到的是台灣同學的保守與被動;不過卻發現台灣另一股力量,是人情味以及包容心,不是一種結果或答案,而是一種沒有結果的過程。你們讓我感受家的溫暖,一種發自內心的互動,就像我大哥一樣,這兄弟之交,我可以放心看的更遠,走的更穩。」
此刻我回到了告別式,感謝叔公,讓我想起生命意義在於過程,不是終點;而阿猴雖然已離開台灣,透過他的率真與直接,讓我瞭解到,成長中受到了外界污染與洗禮,人類根本的本性漸漸隕落,因此我們需要燃起相信的火焰,就好像叔公對爺爺的感情。雖然兩人在台環境困苦不堪,因為兄弟之情,克服現實虛構出來的距離,那股感情代表著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而中華文化成為是兩岸之間最大的公約數,我們不能忘記彼此,體認彼此這接近一世紀的鴻溝,放下無謂的定義差距,應增進雙方互信。
台灣是個多元且極具包容力的地方。因此台灣學生被賦予重大使命,應以實際行動,張開友情的雙臂,訴說著台灣故事,揮灑屬於台灣的真自由;而大陸交換學生為大陸人民深入認識台灣社會的「領航者」,讓他們於這塊土地上所學習或是潛移默化種種屬於台灣獨特的人生與價值底蘊,也都將跟著一起被帶回大陸去,成為彼此永續交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