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方遠觀點 2013.02.05

馬習會不會?── 台灣的最後一哩路 

張方遠

方遠觀點 logo早在35年前,兩岸尚處於軍事政治壁壘分明的時期,1979年中國大陸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在這份兩岸關係的著名文件中,北京提出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並且提議兩岸共商結束軍事對峙,期待早日結束兩岸分裂「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

過去緊張的軍事衝突支配著海峽兩岸,而外在又有美國的干預。因此台灣海峽的和平不只是兩岸人民的福祉,同時也意味著兩岸共同排除外力,自主為東亞和平做出貢獻。兩岸的和平之路走了超過一甲子,但這條路坎坷顛躓,特別是仇恨與對立至今仍蒙蔽著某些人的雙眼,一些親痛仇快的勢力自甘於充當兩岸關係的絆腳石。

隨著中國大陸建設的快速發展,北京也逐漸調整腳步,用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心胸,以及更從容的態度來處理兩岸關係。其中,「和平解決」成為大陸對台灣問題的最高指導原則。例如2008年底,大陸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的活動上宣示:「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也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台灣社會習慣將兩岸之間的衝突,歸咎於中國大陸的蠻橫與粗暴,如此論述到現在仍有很大的市場。隨著大陸對台政策的調整,台灣內部自亂陣腳,對待兩岸關係的態度也失了分寸,從而只能以「維持現狀」來消極回應。類似的鴕鳥心態,把早該揚棄的反共冷戰思維代代傳承,已經不足以應付在變動之中前進著的歷史。

宣稱尋求歷史評價的馬英九,只能將兩岸關係推展到「經」與「易」,而「政」與「難」成為馬英九想碰卻不敢碰的禁忌。2008年之後兩岸關係看似春暖花開,其實仍然危機四伏。當前台灣的兩岸關係主導權還是由政黨所把持,特別是被國民黨所壟斷,但馬政府仗著這個「優勢」而日益拿翹。

就算馬英九今年元旦清楚表態「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但檢視他的種種言行,似乎是在自打嘴巴。以近來熱議的「馬習會」為例,被視為馬習會試水溫的王張會,據傳在農曆年後就要實現,這是兩岸事務主管的首次正式會面,當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台灣方面卻要擺足架子,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稱兩人必「以官職銜互稱」。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如此回應:「台灣對這件事老是很重視」,「稱謂就不必那麼在乎」,「把兩岸關係發展得更好才是最主要的。」相較於王郁琦的強硬,大陸方面對此事顯得更靈活、彈性,也更有自信。

至於馬習會面與否,台灣方面也率先開出條件。馬英九去年底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表示,希望爭取今年參加在北京舉行的APEC峰會,與習近平會晤。就算見面地點是在北京,但APEC仍屬於國際場合,而且陸委會事後又替馬英九補充:「已排除總統以政黨領導人身分見面」,「馬英九總統不論出席何種場合都是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問題在於,國台辦去年10月已經表達過立場:「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

大陸方面對於兩岸領導人見面一直持樂觀開放的態度,但台灣方面所開出的條件卻又不斷在挑戰兩岸好不容易所建立起來的「一中」政治互信基礎。由此來看,馬政府所拋出的兩岸領導人會面,或許是個煙霧彈,藉此逼迫北京原來設下的政治底線再做出讓步。而且千萬不要忘記,馬政府背後還有美國「老大哥」在虎視眈眈。

許多大陸學者認為,2013年以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進入深水區,表示接下來有更為複雜、難解的議題等著兩岸中國人以智慧解決。回過頭來看,相較於北京從容不迫地面對台灣問題,壓力已經落到了台灣身上,台灣不能老是在扮演兩岸關係踩煞車的角色。

近日聽聞兩位素來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學者,私下對賭今年馬習究竟能否見面,賭注是一場晚餐。其實馬英九敢不敢登陸與習會面已非重點,歷史這位充滿經驗的老人,正冷靜地等待兩岸是否能以任何形式真正的結束敵對狀態,不只是政治與軍事的敵對,也包含了思想與意識形態的解放。兩岸關係和平的進步發展,不只是藍綠兩黨要面臨的考驗,更是台灣社會要一起走完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