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兩岸和平發展論壇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2014年兩岸關係展望

Ben64-12-13-專題配圖01-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與《兩岸犇報》社16日上午共同舉辦「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2014年兩岸關係展望」座談會時間:2014年1月16日(四)上午10-12時

地點:台灣大學創新育成中心104 研討室

主持人:

吳榮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

陳福裕(《兩岸犇報》社社長

與談人:

張麟徵(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趙國材(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楊開煌(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暨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王曉波(世新大學教授、《海峽評論》總編輯)

記錄:夏潮聯合會政治經濟研究室

吳榮元:鞏固和平發展,民間必須凝聚共識

民進黨的《紀要》以「2014」與「紀要」兩詞,就可以看到民進黨的機會主義,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民心是非常認同的,民進黨為了自身利益,他們也不能鐵板一塊。

民進黨做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很重要的一個變數。站在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說,不能把台灣社會發展的動力與前景完全寄託在兩大政黨身上,民間必須凝聚更大的社會共識,看清兩岸關係的正確政治定位,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張麟徵: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形變而實不變」

民進黨《紀要》出爐之後,各方都有質疑的聲音,民進黨內部更是砲聲隆隆。華山會談透露出民進黨內部確實有反省的聲音,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在路線上應有所調整,至少要有包裝。民進黨內部的兩個太陽—蘇貞昌與蔡英文,到目前為止都還是抱殘守缺,不想做任何更動,其中有三大選舉考量:

首要是今年5月黨主席選舉,只要掌握黨主席的位置,就能掌握年底七合一選舉與2016年總統、立法委員候選人的提名大權。蘇貞昌想連任,所以不能得罪民進黨的基本盤,在兩岸政策上不可能跨出任何一步。蔡英文雖表態不選黨主席,但是她有代理人,謝長廷雖未明白表態要參選黨主席,但這個態勢卻是呼之欲出。

其次,年底的七合一選舉還是得考量各個地方對兩岸政策的反應。雖然南部從兩岸和緩局勢中得到不少經濟利益,民進黨及其支持者要收兩岸交流紅利,但基本立場不會改變,在此情形下就不敢得罪基本盤。

我認為民進黨可能會在2015年總統候選人塵埃落定後再調整兩岸政策。既然候選人已確定,黨內的牽制就會比較少。但是這個調整不會是基本立場、路線、核心價值的調整,簡言之就是「形變而實不變」。2016年有可能出來角逐大位的蘇貞昌與蔡英文,「理念台獨」的本質是非常清晰的。

民進黨的《紀要》有非常多自欺欺人的內容。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紀要》裡稱要「強化優勢、共享利益與平衡發展的經濟戰略」,這就是民進黨自說自話。特別是《紀要》提出「ECFA已讓兩岸經貿關係遠離多邊體系……積極尋求與重要經貿夥伴洽簽FTA,尤其是跨太平洋夥伴(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兩大區域貿易協定」,這可說是謊言中的謊言。因為ECFA底下的服貿協議,以及正在洽談中的貨物貿易協議等等,都是台灣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橋樑,沒有這些重要協議的簽訂的話,就奢談要加入TPP或RCEP,都是騙人的話。

民進黨說是「愛台灣」,可是把服貿協議鎖在立法院裡頭。在此情形下,想要從北京通往國際其他的自由貿易區,政治上的障礙就無法排除,不可能現在就去參加美國人領導的TPP更不用說是RCEP了。RCEP是中國大陸領導、與美國抗衡的,所以沒有中國大陸點頭,台灣是進不去的。民進黨講這些話就是自欺欺人。民進黨是真的「愛台灣」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民進黨是在自殘,讓台灣的競爭力不斷衰退。民進黨要在短期內改變其兩岸政策的基本立場與路線,我認為是很困難的。

趙國材:民主自由的價值觀是大國的話語權

民進黨要想當權的話,就必須要調整兩岸政策,不調整就會走投無路。這次民進黨透過《紀要》調整兩岸政策,其實是「形變實不變」。台灣的發展倚靠經濟,在經濟上相當程度是依靠中國大陸,而大陸的經濟愈來愈強。

美國現在也注重經濟,因為經濟一旦不行,其他方面也無力競爭。美國在中東到處搞「之春」,「之春」過後當地一團大亂,社會秩序、人民生活都比從前還要淒慘;美國宣稱「自由」價值觀,但每天去監聽所有國家或地區,這樣哪裡「自由」;而美國所謂的「民主」,就是「我是主,你是民」,收買人頭、越境殺人,連「人權」都談不上。可見,符合美國利益的就是「民主」,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就不是「民主」,話語權都掌握在美國手上,所以民主自由的價值觀是大國的話語權。民進黨批評馬英九的外交休兵不行,說是要推動民主自由價值觀外交,但世界上將近200個國家,有哪個國家因為台灣走向民主自由人權而跟我們建交?

經濟上最大的問題,在於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人。但民進黨的政策是要繼續與大陸做貿易,又想要加入TPP與RCEP,這兩者是相互排斥的,不可能同時加入。現在台灣連「服貿協議」都還沒有通過,還想加入TPP與RCEP,最後什麼都不必加。

美國看到歐洲經濟不行了,就要「重返亞洲」,所以美國加進來亞太推動「畫餅充饑外交」,畫的餅比中國大陸還大,問題在於最後能否實現。TPP是為美國量身打造的,符合美國利益的設計,要高智慧財產權、高福利、高工資、高環保,台灣根本賺不到錢。台灣參加WTO,該讓的都已經讓了,現在為了參加TPP再讓,就會傷筋動骨,對台灣不利。

民進黨外交政策的思維也沒有改變,他們痛罵馬英九外交休兵,要把外交拉上戰場,要跟中國大陸重新打仗,主張價值外交,聯絡所有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對抗。如果民進黨想恢復陳水扁的烽火外交、價值外交,我看台灣就要慢慢走向零邦交。

民進黨《紀要》稱台灣要重新增加預算購買武器,這還是在走對抗的老路。任何人在台灣當權,都必須考慮兩個問題:究竟是繼續與美國保持緊密的關係來對抗中共?還是兩邊等距,與美國和大陸都為友?民進黨現在的外交政策,就是繼續跟著美日打冷戰時期的外交戰略,台灣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國防方面,對美國來說賣武器愈多愈好,所以美國重返亞太靠的就是軍事演習,演習就等於賣武器。買東西本來應該有選擇性,可以決定要買什麼東西,但台灣向美國買武器,美國就把要淘汰的武器賣給台灣。台灣也知道買的武器不是要用來打仗的,根本沒有用,結果就自我解嘲說是向美國「交保護費」。兩岸關係緩和以後,台灣向美國交的保護費應該可以少交一點,台灣經濟不好,但每天還要向美國交保護費,而且愈交愈多。

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經濟、外交、國防等方面都做不好,所以民進黨的欺騙性比較大。民進黨《紀要》稱在兩岸政策要調整,表面上看似改變,實質上還是繼續騙選票。

楊開煌:統派要提出新論述引導台灣與論

民進黨內部包括謝長廷、蔡英文等人,他們可以罵《紀要》,因為他們想拿到權力。我們應該更深刻的檢討自己,才能戰勝敵人。「統一」本身就是一種融合,並且擴大自我;「獨立」則是一種排斥、對抗,也是自我縮小。從這裡就找到統一的核心價值比獨立更好,更何況台灣也獨立不起來,就算不想跟中國統一,最後也是被美國、日本牽著鼻子走。所以站在台灣的角度,不太可能得到台獨想要的「主體性」,既然要不到,就應該擴大自我。

從當前兩岸的趨勢來看,以民進黨這份《紀要》就可以發現,如果一邊主張獨立,一邊又做「對中政策」的主張,這事實上是「政經對抗、矛盾」。民進黨想要經濟的好處,卻又想抗拒大陸的政治,天下有如此好事嗎?按照民進黨的邏輯,獨立是不太可能的,與大陸之間是「政經分裂」與對抗的關係,又要不斷去拿大陸的經濟好處,所以民進黨的獨立就是自己人格的扭曲。

民進黨這份《紀要》有兩個重要核心,一個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另一個是所謂的自由民主。從兩個核心可以看到問題所在,首先,台灣要想做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就是要從中國分裂出來,但亞太地區已沒有空間去多生出一個國家,別人關心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獨立不只會遭到中國大陸反對,也得不到區域國家的同情,台獨確實就如大陸所說是一條「死路」。

其次,現在很多人批評大陸遊客素質不高,其實台灣在20年前也一樣這樣被人嫌棄。因此在自由民主這方面,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差距是時間差還是兩條道路的不同?從民進黨來看,這是兩條道路不同;而大陸有的論述認為是時間差,將來也會走向自由民主,如果是這樣的話,台灣就沒什麼資格好驕傲的。對台灣更大的威脅在於,兩岸之間的差距不是時間差,而是大陸自己的特殊性,這對西方的民主就是很根本的挑戰。如果大陸自己走出一套集體主義式或協商式民主又或是基層民主,那麼大陸就有了自己的論述,一方面可以讓人民有政治參與感,二方面國家的政策有延續性。

我們統派應該逐步從大陸的發展當中找到新的論述,找到對台灣人民更有利的、更能彰顯台灣人自我的一套方式,這才有利於引導台灣的輿論,也許這個過程很漫長,也許不是很顯著的可以收到效果,但這是統一重要的紮根工作。我們堅信統一的道路是正確的、是對台灣與整個中華民族都是有利的。如果我們認為是好的事情,卻沒有一套辦法宣傳出去,讓台灣人民有理性的選擇機會,那就是我們的錯了。

王曉波:戰後的台獨根本是美國支持的

站在民進黨蘇貞昌或蔡英文的立場,想要爭取2016年總統,那麼兩岸政策這一哩路就有兩個關要過,第一關是黨內初選,第二關是島內大選。

就第一關來說,除非是很熱心於政治的綠營選民,否則不會有人特別去加入民進黨,甚至於加入民進黨的人,若非特別有熱情,也不見得會去投初選的票,因此黨內初選主要都是基本教義派去投票。所以,蘇貞昌與蔡英文想要爭2016,對兩岸政策都不吭氣,也都不主張廢除台獨黨綱或「凍獨」。

第二關島內大選還有一個考量,如果民進黨改變了台獨立場,黨內的基本教義派有些會含淚投票,有些不滿意的人就會含淚不投票,要想贏得總統大選,就必須估計改變立場之後能爭取到的中間選民,會不會超過含淚不投票的基本教義派。如果不能超過,就算民進黨補上了這一哩路,卻又缺掉了另一哩路。總統大選的藍綠盤基本已定,中間選民其實很有限,在此情形下,民進黨準備選總統的人能夠保證爭取來的中間選民會比含淚不投票的人多嗎?

戰後的台獨根本是美國支持的,背後是美國遠東戰略小組,目的在於分裂中國、以台灣牽制中國。1995、96年大陸兩次飛彈試射,誠如《人民日報》社論所言,證明了中國人民有能力、有決心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此後美國政策又有微調,即「不統、不獨、不戰、不和」與「以台制中」。其中的要害在於「不和」,如果兩岸和解,美國如何利用台灣「以台制中」?馬英九以為美國在肯定他的和解政策,馬英九的民調如此低迷,裡頭絕對有美國因素。在此情形下,台灣一定要有一個台獨的力量來牽制國民黨的兩岸和解,這個符合美國政治與戰略利益的任務就由民進黨所承擔。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台獨和民進黨都不可能成形,執政也不可能

回過頭來看國民黨的問題,馬英九沒有長遠的眼光,他只能消極「不獨」。從台灣近四百年歷史來看,台灣處於中國海疆,一直是中國勢力與外國勢力的角逐之點。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馬關割台,外國勢力驅逐中國勢力;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韓戰爆發、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兩岸分裂至今。現在兩岸的問題,不僅是台灣海峽兩岸的問題,而是太平洋兩岸的問題。太平洋兩岸的角逐,反映在台灣島內就是北京與華盛頓代理人的角逐之爭。民進黨做為美國代理人,如果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不收縮,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與兩岸政策要想改變,恐怕非常困難。

陳福裕:「檢討紀要」將民進黨打回原型

支撐整份民進黨《紀要》的核心,一個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論述,不改變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仍留了「住民自決」的尾巴。另一個是新生代所提出的兩岸三地公民社會,有關於自由民主價值觀與制度的競逐,民進黨的核心價值都是美國在冷戰架構下所給予的角色。

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一直是以美台關係為核心,但美國看待台灣問題,又向來以美中關係為前提。在此矛盾之下,民進黨表現出來的就是相當程度的被動,甚至是僵化。從這份《紀要》的總結可以看出,民進黨事實上是被打回冷戰時期的原形,不斷突出與強調台灣做為美國第一島鏈的戰略價值,希望台灣在當前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政策之下扮演美國所給定的「區域領導」角色,這是民進黨所面臨的極大困境。《紀要》既看到了區域形勢在改變,看到了中國崛起,也看到兩岸經貿關係不可逆轉的發展,卻又無法擺脫長期以來從冷戰時期美國所給定的戰略角色。

【綜合回應】

張麟徵:民間統派要引導台灣民意

從台灣前途來看,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不變是台灣民眾的悲哀,因為民進黨與國民黨是競爭關係,所以民進黨兩岸政策不變,就不會促使國民黨調整兩岸政策,國民黨就可以維持當前的政策,基本上就是「只經不政」。

現在要想說服、改變台灣的民意,當然政治人物都不可被期待,民間統派要承擔起這個責任,要向台灣民眾說明國際、東亞的局勢,以及中國終將成為世界上擁有非常重大話語權的國家。在此情形下,台灣是要往東靠美日,還是往西靠大陸,民眾應該可以做出明智的選擇。

趙國材:台灣的前途決定在下一代

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方政府,任何台灣的領導人都不會推動統一,因為統一之後領導人就變成「州長」。

中國未來何處去,靠的是兩個力量,一個是大環境的力量,一個是小環境的力量,小環境就是下一代的人民與學生。李扁20年教育出來的世代成為沒有國家的人,我問學生說釣魚台是誰的,學生回答可能是日本的,或說是不知道,因為他們連台灣是誰的都不知道。台灣前途決定在下一代,大環境對我們有利,而小環境也讓台灣從沒有國家的人慢慢走向有國家的人。

楊開煌:台灣不該參和到香港的事務

我們必須要小心的是,民進黨這份《紀要》想要與香港聯合起來,香港的人現在不太理性,民進黨如果再去教導他們「佔中」或是游走法律邊緣等抗爭,這對台灣是非常不利的。台灣朋友不應該跟著民進黨去摻和香港的事情。

民進黨《紀要》提到的智庫交流其實是為了要攻擊,城市交流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我們的交流是為了要看到自己的缺點,這是統派與獨派跟大陸交流最大的不同。我們要有相對理性的心態,這樣我們在與大陸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讓自己更成長茁壯,不像獨派一樣是為了攻擊大陸,以民主與自由等價值去挑戰大陸,這對台灣並沒有好處。

王曉波:失去國家目標,國民黨能拿香跟拜

每次選舉到了都會發現國民黨沒有論述,話語權都在民進黨手上。論述其實是要表達價值,告訴民眾為何我的主張比較好,對方的主張不好。善惡等價值是目的論,一定涉及主體,主體才有目的。

從1970年代「小市民的心聲」開始,國民黨就失去了國家目標,只能「狗咬尾巴團團轉」。但民進黨有目標,民進黨在《紀要》裡說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這是國王的新衣,台灣什麼時候成為主權獨立國家?民進黨可以睜眼說瞎話,從「台灣前途決議文」開始就把台灣人騙得團團轉,居然我們的政治與教育當局從不對此假命題做澄清與批駁,所以國民黨永遠只能拿香跟拜。

吳榮元:統一運動代表台灣社會的改革動力

兩岸問題包含了歷史與現實,大陸的發展是和平統一最根本的保障,美國也沒辦法遏止中國的發展,因此統一運動是真正從「愛台灣」的立場來看待兩岸問題。我們應該有樂觀的認識,讓祖國統一運動成為台灣社會主流,統一運動代表著未來台灣社會改革的最大動力,也是未來台灣社會發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