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小市民的大聲公

民主能統一兩岸?  

王錦南(自由撰稿人)

解嚴以後的台灣,當局面對兩岸關係的宣傳是以「民主統一論」為主軸。他們以「民主」作為兩岸統一的前提條件,俾能用「民主」成為拒統獨台的理由。問題是,所謂民主是不是美國說了算(what we say goes)的那種「民主」?誠如馬政府智庫學人所言:「台灣因此以戰略民主的地位獲得支持,獲得美國軍售,成為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從中國大陸的政治對話壓力中獲得喘息、提升國際地位,並增加參加TPP的機會。」這是「戰略民主」,而非民主本身。

該學人所謂「對美國來說,中華民國為亞太地區民主的燈塔,若是失去台灣這個民主的象徵,不啻是在與中國大陸軟實力競爭上的重大挫敗」云云,可知「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角色,繼數十年來代工型新殖民地經濟體之後,又轉型為美國支配下的民主戰略合成物,肩負著代理美國反中的戰略任務。

美國從英屬殖民地迅速膨脹為全球獨霸,靠的是金錢與戰爭相生相成的手段,而其民主機制是建構這種金錢與戰爭交互再生循環的合法保證,從而是其獨霸世界的一種戰略手段。去年美國的選舉總花費高達60億美元,全國平均每天花費1600多萬美元在選舉總統和國會議員,而華府恰是以那種巨額資本驅動的選舉有無,去判斷他國是否「民主」,或決定他國是敵是友。

美國民主市場化以後,權錢共構體的強大壟斷性,已使三權之間的利益趨同,終使制衡機制失靈。竊聽、槍擊、暴力、婦孺、種族、失業、貧富、…,美式民主固然沒有給他們自己帶來公平正義,凡被他「顏色革命」或「和平演變」的亞、非、拉美和東歐國家,更沒好果子吃。「東亞島鏈」成員的分裂、動盪、不正常、不自主,證明他們的「民主」是服務美國的戰略需要,而不是基於自己的國情和民生。

亞太既然需要美國「再平衡」,表示其舊有的平衡布局已然不堪使用,而必須重建某種平衡機制。在這新型機制裡,每個成員的重要性是由新的利益格局來決定高下。誰是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決定新平衡利益的要角?誰規定中國必須是美國利益的敵人?反倒是身為美國數十年的戰略工具,台灣該不該面對世局重新盤整的現實,揚棄僕從思維,求變圖存?

積欠內地1.3萬億美元債務的美國,為了一個「三小龍共同的反面教材」,而讓中國震撼美國權錢共構體所需要的「再平衡」,划算嗎?「民主」既可以販售,新興國家一旦有錢就能買下它;美國的「民主」不正是如此嗎?若加上「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則台北「民主統一論」的算計,反而歪打正著;大陸的人口與資本將水到渠成,實踐台北的「民主統一論」。

「民主統一」本身就是一種民主悖論,中國作為五千年歷史文明、地大物博、超過13億人民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更有條件豐富民主的內涵、創新民主的定義、提升民主的境界。一個使5億人脫貧、以176票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的國度,夠格對民主言語幾聲。

結束兩岸政治對立,靠的不是軍購偏安,不是複製美國的興衰故事,而是中國人自己發展民本王道的歷史需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者無敵思維,將接手單極霸權操弄貨幣與武力來剝削全球的舊體系,開創和諧共生、多元俱榮的新天地。在這種理想照見下,那些搞「民主同盟」者以對立為本質的思維、以附庸為實質的心態,何其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