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農村土地流轉 ── 第一隻螃蟹怎麼吃?
今年初,大陸國務院提出,要用5年時間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土地流轉後續發展提供政策指導方向。今年10月,安徽宿州嘗試以信託方式嘗試開展土地流轉,成為大陸第一個「吃螃蟹者」。
所謂土地流轉信託,是指以農村集體組織或農戶個人將合法擁有或具有處置許可權的農村土地使用權作為信託財產,委託給信託公司經營管理,定期獲得信託收益。流轉土地範圍包括農用地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及宅基地使用權。
那麼,土地流轉信託具體如何展開呢?據新華社報導,以宿州專案為例,5400畝土地流轉後,擬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由安徽帝元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服務商提供服務。園區規劃為五大板塊,包括農業種植、現代化養殖、生物質能源、農業物聯網、科研平台等,形成完整的農業循環產業鏈,實現農業高產出、高效益、低能耗、低排放,同時還提高農民科技素養,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就業率。
活化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信託機制具備了價值評估、確定的基礎。在確立資產價值的基礎上,通過信託公司的增信機制產生抵押融資、轉讓等行為。條件成熟時,還可將農地信託收益權進行資產證券化,或者由證券公司發行可上市流通的「資產管理計畫」認購信託受益權,農戶可憑藉受益權憑據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財產性收入和財產權流通的溢價性收入。
以宿州的項目為例,如農戶李某有10畝地,以其持有的土地經營權證和信託合同為憑證,每畝地一年收益不低於1000元,李某所有的受益權在10年信託期限內價值為10萬元,如果李某想在城市購房,可以將受益權一次性轉讓給信託公司或其他機構,獲得資金可以用於購房;或者,如果李某因疾病等意外情況急需資金,他可以將受益權抵押給信託公司,獲得貸款8000元,年底時,信託機構支付給李某收益時,扣除本息後解除質押。
據專家表示,此次土地流轉信託專案,是在探索以信託制度參與農村土地改革的同時,將農村承包經營權確定為財產權,進而演變成金融產品,通過信託制度設計,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信託受益轉化成為法律允許、市場認可的可抵押、轉讓的金融產品,成為農民可攜帶的財富,為農民提升承擔社保、房屋租購等方面的支付能力創造條件,參與城鎮化進程。
金融資本下鄉帶來的啟示
以信託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下鄉,到底會給農民增收、農業提效帶來哪些啟示?根據新華社的調查主要有三的方面:
第一,改變農民受益模式。過去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僅能獲得一次性的補償收益。而通過土地流轉信託,農民的受益將由單一地租變成「基本地租+浮動收益」。以宿州為例,當地政府與中信信託公司簽訂合同明確約定,不管該專案運作情況盈虧與否,都必須保證支付土地租金。除了固定的租金,該項目還有浮動收益。在土地流轉經營產生淨收益後,地方政府和信託公司會按照3:7的比例進行分成。政府將會把這部分浮動收益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提升農業效益,給農業發展注入更多科技含量。以宿州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為例。示範園的五大板塊規劃,第一板塊為現代農業種植,試運行一年後,初有成效;第二板塊為規模養殖,目前年出欄生豬10萬頭;農業種植產生的秸稈,規模養殖產生的糞便,將用於第三板塊的生物質能源和基質肥項目;第四板塊為設施農業專案,和以色列合作;第五板塊的農業科技平台,將和安徽農業大學、中科院雲計算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互聯網、物流網、物聯網三網合一的平台。
第三,加速土地規模化經營。在信託計畫保持土地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土地重新歸集、整理,將零散的農用地轉移集中到現代農業企業手中,通過集約化經營形成規模效益,再通過信託產品特有設計,公平合理地將集約經營提升的地租收入在農戶、土地整理者之間進行分配,讓農民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