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鎮化」── 探索大陸城鎮化新方向
根據新華社報導,浙江省海鹽縣近日在「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論壇」上與以「零碳」聞名的丹麥松德堡市簽署合作意向書。海鹽縣被選中的理由是其探索實踐的「就地城鎮化」道路與松德堡市宣導的低碳、綠色發展理念契合,代表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方向」。
獨棟別墅林立,紅牆碧瓦,城和鄉的差異在海鹽農民顧其明看來已經微乎其微,「現在村裡的條件不會比城市差」。
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農民進城打工以及由此引出的「異地城鎮化」問題困擾著城市管理者。農民與城鎮是一種候鳥式的鬆散關係,人口的集聚更多是一種「表象」,「一江春水向東」的遷徙與流動才是真實圖景。
這種無奈在春節期間表現得異常明顯,大規模的年度人口遷徙潮構成一條「流動長城」。不單如此,一系列諸如留守人群、農村土地資源浪費、農民工進城無房住、農村房子無人住等問題愈發明顯,考驗著大陸新一輪城鎮化邁進的步伐。
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海鹽縣走出了一條不同於「異地城鎮化」的道路,試圖在縣域範圍內最大可能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打破形成已久的城鄉二元結構。
來此考察數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黨國英認為,「就地城鎮化」意味著人口在本地的聚集,公共服務向中心鎮、村延伸,讓農民在當地過上現代生活,避免形成「繁華的城市、凋敝的鄉村」。
但是「就地城鎮化」需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支撐。目前,海鹽縣農村房屋所有權確認登記發證工作剛剛啟動,就有村民憧憬將來拿房子做抵押貸款,以便擴大生產或辦個「漁家樂」。曾經以集體名義而佔用的資產也需要股份化,讓農民「看得見」的同時「摸得著」,一張集體資產股權證,讓「虛擬資產」變成村民手中不斷增長的「活錢」。
產權制度改革激發出農村的新活力。農民走出土地,完成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縣城和中心鎮因為人口集聚也實現了產業發展。目前,海鹽縣城鄉收入差距已縮小至1.98:1,遠低於大陸平均水準。海鹽縣的「就地城鎮化」探索,為未來城鎮化路徑的選擇提供了一個鮮活樣本。與丹麥松德堡市「聯姻」後,海鹽將與致力於節能減排的能源企業丹佛斯合作開發項目,為綠色、人本城鎮化探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