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二三線城市的逆襲

中國電影票房誰當家?

浙江省桐鄉市的青年張彬彬,這天跟朋友說好去洲泉鎮電影院看《金蟬脫殼》。坐車20分鐘就到了,那天的票價是35元。新的鎮電影院是前年建成的。在上海讀大學時習慣去影院看新片的他感觸良深:「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和大城市同時上映的電影,家鄉電影行業的發展真是迅速!」

家門口建起電影「菜籃子」

十年前,中國大陸的電影院多半落在一線城市,為了均衡發展、提升農村文化等因素,大陸致力於二三級線城市的電影院開發,並持續推動「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希望「人人都有電影看」。十年後的今天,除了農村地區需要仰賴「電影放映隊」,二三線城市的電影院擴張,已是經濟振興的必然結果,甚至成為推動全國票房邁向新高的主要動力。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大陸票房220億元人民幣中,二三線城市貢獻了七成票房,達164.25億元。所以,像張彬彬這樣中小城市的市民,想在家鄉看電影已非難事。

根據大陸「藝恩網」發佈的數據,2002年,中國大陸僅有1800多面電影螢幕;到2012年,已經超過1.3萬面,今年上半年又暴增至1.6萬多面。增加的一萬多面螢幕,多半在近5年,而且絕大部分都在二三線城市。

「我們公司的戰略目標是:讓人人看得到電影,讓人人看得起電影,讓人人看得到好電影。」大地院線是最早配合政策走向二三級城市的影院公司之一,副總經理方斌說,「2006年,我們到東莞、佛山、順德、汕頭、湛江等地調查,發現當地基本上沒有影院,就算有也是場地破敗、設備落後,而且常年關閉。當時我們評估,可能有市場潛力,但如果做不起來會很慘,萬萬沒想到,這些建在觀眾家門口的電影『菜籃子』會這麼受歡迎。」截至2012年底,大地已有影院288家,螢幕1309面。今年上半年,公司又新增86家影院,大部分在二三線城市。

除了從廣東起家的大地院線之外,主打大城市、大體量、高端經營的萬達院線,中影星美、上海聯合等巨頭,也加入了搶灘二三線城市市場的行列。一些地方中小院線也扎根本土,努力拓展市場空間,如江蘇幸福藍海院線、浙江橫店院線立足本省,拓展全國業務,獲得了快速成長。

二三線城市票房為何逆襲成功?

從近5年城市影院票房數據中可以發現,一二三線這三個層次城市的票房保持逐年上漲,但二三線城市增長率總體處在高位,一線城市則維持在低位。

北京無限自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維認為,大城市影院分布目前已經基本飽和,「據說北京已經有130多家影院,分布在每個繁華地段,市場格局已經基本確定,想在哪個地段開設新的多廳大影院,很難被容納」,而二三線城市還有比較大的容量。另外,一線城市在市民生活方面選擇更多,比如可以看話劇、泡酒吧、聽演唱會、去西餐廳、逛商場等,而二三線城市市民文化消費方式比較單一,看電影已經成為他們文娛消費的首選方式,「消費不太高,而且相對更時髦,性價比更合理」。

大地院線副總裁方斌認為,二三線城市電影票房的劇增,首先還是因為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大地院線的示範性帶動下,大家看到二三線是有商機的,因此影院這個終端建設跟上了,影片的數量和質量也跟上了,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們有觀影的需求,票房自然有好成績」。

「小城口味」主導中國電影?

「整體而言,二三線城市觀眾更喜愛像電視劇那樣的劇情等各方面都更生活化的電影,《失戀33天》、《人在旅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101次求婚》在二三線城市的票房都很高,一線城市佔比卻沒有那麼大」。在周維看來,一線城市更看重影片的口碑,比如微博評價、網上打分等,對電影的品質要求更高,二三線城市觀眾不那麼在乎口碑,更重明星效應和話題。

以《天機‧富春山居圖》為例,周維當初做營銷時就發現,該片因口碑不佳,開映沒多久,一線城市的排片量馬上往下掉,二三線城市卻依然堅挺,最終二三線城市貢獻了70%的票房。方斌也認為,「一線城市主打高智商、國際範兒、洋氣,二三線城市更簡單、直接,強調重口味的商業元素。」但他強調,不能說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審美能力匱乏,觀影習慣或許會改變,但無法說誰優誰劣,「不能一概而論,不能非白即黑」。(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