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你好」之後是什麼?── 反思中非關係
越來越多非洲人已經學會用中文向身邊來自中國大陸的商人、學生和遊客問候——「你好!」
但「你好」之後,有時只剩下善意的微笑和略顯尷尬的沉默。中非高層交往已日益密切,經濟合作勢頭迅猛,但地理位置上相距甚遠的兩個文明仍需進一步加深人民的相互瞭解。
中國人在非洲街頭常被路人用「李先生,早上好!」問候——許多人誤認為李小龍的「李」是所有中國人的姓氏;不少中國人對非洲的瞭解也只限於草原上奔跑的動物、社會動盪或人道主義援助。
傳說、報導、臆想和偏見構成各種虛幻的錯覺:非洲人又懶又笨,非洲人喜歡騙人;中國將囚犯派到非洲工地上幹活,中國人為了趕進度在非洲驅雨修路……
國之交在民相親。正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在訪問坦桑尼亞時所說:「中非關係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中非關係發展應該更多面向人民。」
友誼建築在相互理解之上,而對彼此歷史、文化、國情的深入瞭解是理解的根基。
只有更加重視中非人文交流,增進中非人民的相互瞭解和認識,才能厚植中非友好事業的社會基礎。
「出神入化的功夫」「慷慨的援助」「壯觀的角馬遷徙」和「神秘的叢林部族」很大程度上開啟了中非人民互相瞭解的興趣。
而瞭解不應止步於膚淺的獵奇。在「你好」之後,作為「好朋友、好兄弟、好夥伴」的中非人民還應該有更多談得下去的話題。
比如,中國功夫背後的哲學思想、援非中國工人的快樂辛酸、「部族」觀念對非洲大陸的深遠影響,這些都值得深入瞭解。瞭解它們,有助於中非人民更好地理解中非關係的現狀和發展走向。
不可否認,「過去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的非洲還不為大多數中國人所知;有根深蒂固「部族觀念」的非洲人也不太瞭解中國「有56個民族」的事實。
可喜的是,中非雙方正不斷努力把各自的真實情況介紹給對方。在坦桑尼亞熱播的大陸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就使當地觀眾瞭解到普通中國人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瞭解到,非洲中產階級家長也會為「小胖墩」著急、貧民窟裏的居民也能通過手機銀行轉賬繳費。中非民間交流的新熱潮,將是「你好」之後的交談。(新華社)
編按:
近 幾年來國際上有許多「中國在非洲」(China in Africa)的討論,特別是在那些與非洲聯繫密切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法國。中國大陸在非洲的作為被西方政治精英描述為與西方爭奪非洲資源和影響 力的對手,甚至關於「中國在非洲」的話語比關於「西方在非洲」的話語要顯得負面得多。
這種話語伴隨的一種偏 見,認為中國在非洲的作為阻礙了非洲的發展。例如,2007年《紐約時報》的社論標題《非洲亂治的庇護者》便直指中國大陸。這種話語的本質是指責中國大陸 在非洲的政策有損人權,甚至是一種「殖民主義政策」,這種指責建立了一個假設,即在話語的背後「高尚」的西方當然與此不同。
事實上,對於 「中國在非洲」的作為既不能簡單地用「雙贏」來概括,也不是西方媒體所描述的噩夢。「中國在非洲」與「西方在非洲」確實有某些共同之處,但是兩者仍然存在 著顯著的差異;近代中國曾經長期處在半殖民、半封建狀態,即便新中國成立至今,即便在綜合國力上有了明顯的飛躍,但歸根到底,中國大陸目前還只是一個發展 中的大國。這些因素必然使中國大陸的非洲政策與西方有所不同,甚至有可能更尊重非洲自身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