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出訪非洲 ── 中非關係邁入歷史性的發展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剛果共和國總統出席 恩古瓦比大學圖書館啟用和中國館揭牌儀式。 (新華社 黃敬文 攝) |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3月新任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坦桑尼亞、南非、剛果等非洲國家。大陸領導人對非洲的重視,顯現出非洲與中國大陸這兩個同屬發展中階段的地區,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歷史地看,中國和非洲國家有類似的歷史遭遇,都曾經歷殖民主義的殘酷侵略、壓迫和剝削,因此,雙方存在共同的國際秩序語言和繁榮發展的訴求。中非雙方均視彼此為重要發展機遇和對外戰略的重要支點。習近平的訪問表明,今後中國大陸對非政策將更加積極,使雙方合作更深地進入歷史性擴展進程。
中國大陸自2009年開始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去年的貿易額接近2000億美元,12年間增長近20倍。另外,中國大陸已是非洲的最大援助國,去年還宣佈在未來3年內提供200億美元額度信貸。
由於大陸在非洲的直接投資存量接近200億美元,合作影響並非止於自然資源,而是涉及廣泛經濟領域,其中,援建大量重要基礎設施不僅對於非洲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這也是發達國家長期不願積極涉足的。
事實上,中國大陸不斷擴大對非洲合作和援助,客觀上推動了國際社會加大對非關注和投入,特別是其堅守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干涉對象國內政原則,正在刺激西方發達國家評估自己的對非政策、審視自己的援非方式並考量如何加以改進。
雖然說西方某些人關於中國大陸對非投資和援助動機、行為模式以及效果影響的指責不絕於耳,但是從各項統計資料表明,這些充斥著冷戰思維、罔顧事實的刻意歪曲,本意是不願看到貧弱的非洲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際地位,進而影響西方對國際秩序的壟斷。
無論如何,習近平在就任大陸國家主席後即出訪非洲,從某個意義來說,乃是對外顯現其世界秩序觀的一些重要特徵,而習近平最近勾勒的「世界夢」,似乎也愈加明確起來。
編按:
近 幾年來國際上有許多「中國在非洲」(China in Africa)的討論,特別是在那些與非洲聯繫密切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法國。中國大陸在非洲的作為被西方政治精英描述為與西方爭奪非洲資源和影響 力的對手,甚至關於「中國在非洲」的話語比關於「西方在非洲」的話語要顯得負面得多。
這種話語伴隨的一種偏 見,認為中國在非洲的作為阻礙了非洲的發展。例如,2007年《紐約時報》的社論標題《非洲亂治的庇護者》便直指中國大陸。這種話語的本質是指責中國大陸 在非洲的政策有損人權,甚至是一種「殖民主義政策」,這種指責建立了一個假設,即在話語的背後「高尚」的西方當然與此不同。
事實上,對於 「中國在非洲」的作為既不能簡單地用「雙贏」來概括,也不是西方媒體所描述的噩夢。「中國在非洲」與「西方在非洲」確實有某些共同之處,但是兩者仍然存在 著顯著的差異;近代中國曾經長期處在半殖民、半封建狀態,即便新中國成立至今,即便在綜合國力上有了明顯的飛躍,但歸根到底,中國大陸目前還只是一個發展 中的大國。這些因素必然使中國大陸的非洲政策與西方有所不同,甚至有可能更尊重非洲自身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