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2008年,北京清華大學經由校友的出資,從香港的文物市場購得一批竹簡,經過這些年來對這批竹簡的保存和研究,終於確定了這批稱為《清華簡》的竹簡是秦始皇焚書前戰國時代的書籍,它保存了過去人們所不曾知曉的遠古時期的重要文獻。對於《清華簡》的研究也開啟了中國早期文明的新認識,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它記錄了周朝以前,遠古時期的一些史料,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可是,自秦始皇焚書後,《尚書》就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伏生依據自己的所傳,保存了28篇的《尚書》,稱為今文尚書。西漢初年,從孔子故宅也發現了《尚書》的文獻,後經孔安國的整理,就稱為古文《尚書》。今、古《尚書》的異同導致了所謂的古今文的爭論。
西晉時,還發現了著名的「汲冢竹書」。這批有關中國早期文明的書簡價值很高,當時的晉武帝很重視這批竹簡,委派了一些著名學者進行了整理。從現存的《晉書》中的記載,可知其中包括有稱為《竹書紀年》一書,該書記載了夏朝至戰國初年的歷史。可惜,後來發生了八王之亂,這批竹書隨同對它的整理都毀於戰火,蕩然無存。這對於中國古文明記錄的失傳,成了歷史性的遺憾。王國維將孔子故宅所發現的經書和汲冢竹書視為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可見其重要性。
以後,西晉的永嘉之亂中,今、古文《尚書》也都散失了。東晉初年,有個叫梅賾的,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該書包括了今、古文《尚書》,不僅有孔安國作的序,還有他做的《傳》。以後歷代,這部《尚書》就成了人們所僅見的《尚書》,並且佔據了學術界的統治地位。
然而,歷代以來,人們還是對梅賾所獻的這部《尚書》的真偽提出疑問,認為是偽書。經過宋代以來學者的反覆辨析,到了清代,人們普遍認識到這部《尚書》乃是偽造的。
這樣,對於中國早期文獻,包括《尚書》的再度出現,似乎成了人們的渴望,但也是一種奢望。《清華簡》的出現,再度為這個渴望和奢望帶來了希望!
經過整理,確定《清華簡》共為2,388枚,同時,初步整理還發現了一些在歷史上久已失傳的內容。目前,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保訓》,是過去沒有人知道的;周武王時的樂詩,也是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這批簡是真正的書籍,而非文書。同時,這批簡中的書籍大多與歷史有關,而最具震撼意義的是,竹簡的主要內容經類又以《尚書》為主。《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其中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清華簡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所記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戰國前期,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涵。還有,其中的詩竟與現在《詩經》中《蟋蟀》一詩有關,前所未見,令人驚奇。
今年清華校慶期間,我觀看了有關《清華簡》至目前的整理成果展,印象很深刻。其中提及,最終統一中國的秦民,不是來自中土的西邊的,而是來自東方,秦民因為協助周武王滅商有功,而受封西遷的。這些發現改變了人們對中國早期歷史的認識。我們相信,隨著對《清華簡》的整理和研究,更多的可能撼動我們對中國早期的歷史、文明形成的認識,包括幾千年來對《尚書》的爭論,會逐漸顯現的。這樣,《清華簡》的重現,就可以媲美西漢初年孔子故宅發現的《尚書》,以及西晉時出土的「汲冢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