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在平壤百花園國賓館舉行會談並簽署《平壤共同宣言》。這是兩人今年內的第三次會晤,也讓文在寅成為繼金大中、盧武鉉之後,第三位在平壤與朝方領導人會晤的韓國現任總統。改善韓朝關係、推動無核化和消除戰爭威脅並緩解軍事緊張是這次會談的三大議題,通過協商,韓朝雙方決定在半島全境消除戰爭風險,並就在半島共建沒有核武器、核威脅的和平家園達成共識。隨後,為了終結敵對數十年的慘痛和不幸的歷史,韓國國防部長官宋永武和朝鮮人民武力相努光鐵更在雙方領導人的見證下,進一步簽署了《關於落實板門店宣言中軍事領域共識的協議》,協議禁止雙方在陸海空等一切空間採取任何敵對行為,並規定在軍事分界線地區停止針對彼此的各種軍演。有評論認為,這無異於宣佈韓朝結束戰爭狀態。
《板門店宣言》後韓朝之間發生的戲劇性變化,誠如文在寅在記者會中所說,「雖如同夢境,但確實發生在我們的面前。」短短的五個月內,通過南北朝鮮兩位領導人的努力,不但將一場箭在弦上的武裝衝突化解於無形,為東北亞的和平帶來曙光。以「民族自主原則」來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立場重申,更迫使想要利用南北朝鮮矛盾來火中取栗,獲取戰略利益的域外國家進退失據,一時失語。
朝鮮半島位處東北亞,是亞洲大陸通往太平洋的橋樑,在地緣政治上同朝鮮半島相鄰的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和日本都是地區性、甚至是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大國。這種地緣戰略地位客觀上決定了朝鮮半島的命運與大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歷史上一向是東北亞地緣政治均勢與衝突的角力場。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就是戰後南北朝鮮分裂、美蘇對峙的必然結果,也是東西冷戰向亞洲地區擴展的表現。從內部因素來看,它是朝鮮半島南北矛盾積累並不斷激化的結果;從外部因素來看,戰爭根源於美蘇劃分勢力範圍的雅爾達體制和冷戰對峙,導致朝鮮半島在外部干預下被人為的一分為二。可以說,沒有朝鮮半島的分裂,就不會有朝鮮戰爭的爆發,而沒有冷戰對峙,朝鮮半島就不太可能長期分裂。兩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
《雅爾達協定》是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根源。冷戰初期,美國始終以蘇聯勢力的增強和發展視為對美國的最大威脅,主張在歐洲與西亞保持戰略攻勢,在遠東地區保持戰略守勢。由於美國自知並不具備在亞洲大陸同蘇聯進行地面作戰的能力,一旦遠東地區發生戰事,美國只能利用在日本、琉球、阿拉斯加和伊留申群島的海空軍力量進行反擊。因此,就軍事戰略而言,保持美國在朝鮮半島的駐軍和基地並沒有太大的戰略價值,曾經一度打算在1948年扶持成立大韓民國政府後將駐韓美軍撤往日本。但是,從政治戰略上來看,如果讓蘇聯全面掌控朝鮮半島,將強化其對中國和日本的政治戰略地位,客觀上威脅到美國在整個東亞的利益。特別是,「美軍撤退,或許被視為背叛遠東的盟友,並導致世界其他地區的力量對比關係朝向有利於蘇聯變化。」(NSC 8號文件)因此,美國希望在迴避直接軍事介入的情況下,通過政治、經濟與軍事援助,促進南朝鮮的政治經濟穩定,進而遏制共產主義勢力擴張。
朝鮮分裂後,南北雙方都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式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雙方鬥爭激烈,經常發生武裝衝突,並有隨時升級的可能。根據戰前協議和戰後的安排以及美蘇達成的諒解,駐韓美軍應於1949年6月29日撤出朝鮮半島。但是,杜魯門政府以朝鮮人民共和國的進攻威脅著南韓民主政治和美國利益為口實,將朝鮮戰爭的爆發視為美國重新在半島地區攫取軍事基地,加強在東亞軍事存在,進而遏制共產中國,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有價值的機會」,非但拒絕如期撤軍,還打著聯合國的旗幟進行對朝鮮內戰的軍事干預,並啟動「北進戰略」直逼鴨綠江。雖然這場為期三年,死傷百萬朝鮮戰爭,在中國人民自願軍的介入下,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由參戰的中、朝和美國所代表的「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下《朝鮮停戰協定》而宣告結束,但美軍並未根據協定第60款的規定撤出朝鮮半島,並以此為契機重新武裝日本,建立以美國為首,美日軍事同盟為軸心,包含了南韓、台灣、菲律賓、泰國、澳洲和紐西蘭在內的「西太平洋集體防衛條約體系」,建構了一個以遏制中國和蘇聯(俄羅斯)為基本目的的軍事同盟,實現了美國東亞冷戰政策軍事化的戰略意圖。
韓戰的爆發,改變了地緣政治格局,形成了東北亞的冷戰結構;戰爭的巨額開支,推動了戰後美國和日本的繁榮。及至今日,美國在亞洲地區炮製南北朝鮮分裂和操弄台灣問題作為維持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介入亞洲安全事務支點的戰略利益並未改變。可以試想,倘若美軍根據協議撤離朝鮮的話,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存在的正當性必然面對質疑,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將失去根據。因此,美軍在朝鮮半島駐軍的去留,恐怕不會簡單的取決於朝韓現任領導人的意志。但是,朝韓兩國領導人甘冒美國霸權國家利益之不諱,基於「民族自主原則」逕自宣布結束朝鮮半島戰爭狀態,讓域外國家的干預成為無的放矢,非但可以視為是朝韓領導人智慧與勇氣的體現,更可以視為是整體朝鮮民族長期追求國家和平統一的集體勝利。
長期指導美國東亞政策、一手促成尼克森訪華最終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就認為:「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若有重大緩和,駐韓美軍的存在可能會引起韓國朝野的激烈爭論。一旦美國軍隊撤離亞洲,整個亞洲大陸的安全形勢,尤其是政治形勢都會為之一變。如此一來,首爾和東京恐怕會尋求制訂獨立的防衛政策,日本、中國和朝鮮的民族主義也會抬頭。」他同時警告,在美國有一些台灣當局的代言人,現在似乎尋求美國正式承認台灣的獨立地位。倘若他們真的遂了願的話,一場軍事衝突可能由此爆發,而且一場政治危機在所難免,從而導致亞洲的分裂。
他表示,美國當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今日的亞洲不同於冷戰時期的西歐。在亞洲,除非中國有重大的挑釁行為,亞洲各國的生存受到明顯的直接威脅,否則他們不會像當年的歐洲國家那樣,組成一個集團來對付來自某一方面的威脅,美國不得不獨自一家奉行遏制中國的政策,而且看不到盡頭。美國貿然在亞洲推行遏制政策,非但不會得到哪一個亞洲國家的支持(越南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更有可能導致亞洲國家的疏離,只會孤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