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土撥鼠
陸媒《中國日報》報導了一則大陸國產影視作品在非洲上映並熱播的消息。
今年年初,《唐人街探案2》在大陸熱映,而遠在非洲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干達的非洲觀眾也看了《唐探》!去年4月,豪薩語版的《舌尖上的中國2》在尼日播出,尼日觀眾也隔著螢幕聞到了麻辣火鍋的香氣。去年7月,英語版的《捉妖記》也在南非、坦尚尼亞、肯亞、尼日等國與非洲觀眾見面。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視、電影被譯製成英語、法語、斯瓦希里語和豪薩語,很多非洲人愛上了大陸的電視、電影。從《媳婦的美好時代》開始,每年都有不少大陸影視作品在非洲播出,受到非洲觀眾的歡迎。從早期的《奮鬥》《杜拉拉升職記》,到後來的《花千骨》《平凡的世界》。《射雕英雄傳》等經典作品更是數次重播。楊冪、胡歌、趙麗穎、迪麗熱巴等大陸新生代影視劇演員在非洲也有了大批粉絲。
很多非洲觀眾追陸劇,和演員也有很大關係。是先喜歡這個演員,再去追他(她)的劇。比如趙麗穎在演火了《花千骨》之後,很多非洲觀眾就到網上搜,要求播她的《楚喬傳》。楊冪演過《親愛的翻譯官》之後,很多觀眾就要求播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由於中非文化背景的不同,如果翻譯失當,非洲觀眾可能會對內容不知所云,更嚴重的是可能會造成冒犯。例如,在陸劇《奮鬥》中女主角夏琳試婚紗時,有句台詞大意是自己「曬黑了」,「穿婚紗不好看」。這反映了當時中國大陸女性好膚白(fair skin)的審美特點。但面對非洲觀眾,說「黑」是「不美的」顯然不合適,需要多加斟酌。
又如,來自肯亞的翻譯人員負責從英語譯為斯瓦希里語。非洲觀眾通常不能明白「風水」「雞年」「狗年」這樣的表達,因此,在翻譯中就會盡量用通俗的語言講明白,比如在翻譯「風水」時,會強調這是中國人所相信的一種傳統文化,也即通常會遵循一定的家具擺放模式等。
類似的問題數不勝數。在陸劇《大貓兒追愛記》中,劇中人物被診斷得了艾滋病,但最後發現他並未得艾滋病,只是一場烏龍。心裡的石頭落了地,他開心地唱起了紅歌,其中有一句歌詞「社會主義好」,英語翻譯者把該句翻成「多麼美妙的世界啊!」(What a Wonderful World),並且讓配音演員唱了出來。
對非洲觀眾來講,把「社會主義好」翻譯成了「美好的世界」,效果很好。既體現對非洲國家政治制度的尊重,也同樣表達了劇中人物的心情。
將中文的詞意翻譯成非洲觀眾理解的概念,最難的要數《三生三世》裡的「轉世」一詞。非洲觀眾可能沒有「轉世」的概念,因此,劇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是難以讓非洲觀眾看懂的。如果處理不好,非洲觀眾就有可能無法理解這個「轉世」撐起來的劇情。
那麽,一部非洲觀眾能看懂的譯製片是如何做出來的呢?總的來說,從原片到成片主要分為譯製和配音兩個部分,首先是翻譯劇本,將劇本標註上角色名、時碼和相關表演提示等。其次對照視頻翻譯。大語種(如英語),直接進行翻譯;小語種(如斯瓦希里語)會用英語作橋樑語言,再翻譯成對應語言。翻譯中會建立術語庫,以固定高頻詞譯法。
該報導指出,影視劇是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應。在增進中非兩國人民了解的過程中,影視劇的作用不容小覷。只有彼此相互了解,才能夠相知。而相知的工作恰恰是媒體應該做的事情。通過大陸影視劇這個重要的窗口,非洲觀眾可以了解真正的中國。
實際上,大陸影視劇圈粉非洲觀眾,只是中非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目前,中非已建立130多對友好城市,每年赴非旅遊的大陸遊客超過百萬人次,中非青年大聯歡、中非智庫論壇、中非媒體合作論壇等人文交流活動陸續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