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期】台北機廠:肇始於清代的台北機器局

文/張卓如

筆者故鄉在嘉義大林,從小就和家人上台北定居。無論是返鄉或在宜蘭當兵,都有不少坐台鐵(台灣鐵路局)火車的經驗,但對火車的醫院─松山台北機廠卻一無所知。直到近二十年來,該機廠復原了幾部老蒸汽火車的行駛,加上該廠為因應高鐵延長到南港,被迫搬遷到新址桃園市楊梅區的富岡車輛基地,佔了不少新聞版面。而在松山線捷運北門站原址也保存了機廠的前身─清代的台北機器局建構遺跡。讓筆者有想去台北機廠一窺究竟的慾望。所幸,擁有80多年歷史的台北機廠已於2017年7月19日首度開放參觀導覽,讓筆者在即將跨年的前夕,有機會去大飽眼福。藉由數小時的參觀後,感觸頗多。

老蒸汽火車頭的重現

1998年5月25日,台北機廠舉行「CK101蒸汽老火車頭」竣工典禮與點火儀式,正式宣告「復活」,並於6月9日鐵路節復駛。它從機廠開出後,在已地下化的台北往松山的鐵路區間內冒著黑煙。當它從松山火車站前開出地面,月台上迎接它的人潮,不禁爆出歡呼聲;與此同時,另一部於清代由台灣巡撫劉銘傳向德國購入的兩部蒸汽機車之一的騰雲號,從日據時期被安置於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一段時間後,台鐵也特地前往德國原廠取得原圖,並委由台北機廠進行第二度大幅整修,以恢復原貌。不過為了保有整體歷史性,騰雲號的鍋爐並未如同「CK101」以重造的新鍋爐代替,也因此騰雲號無法如「CK101」般重新在軌道上奔馳。僅在1998年3月12日由台灣博物館與台灣鐵路局共同舉辦「騰雲號」回娘家活動中,移至台北車站東門外,配合台鐵創建112年鐵路節展覽,隨後再因台北萬板鐵路地下化工程竣工,一度運至萬華站配合慶祝典禮,同年9月又回到二二八和平公園原址保存至今。

騰雲號(攝於在台鐵台北機廠重整期間)─出自維基百科

騰雲號(攝於在台鐵台北機廠重整期間)─出自維基百科

 這修復老火車的幕後功臣─台北機廠,很多人將此「機廠」誤以為是台北「機場」,兩者雖都位在台北市松山區,但差異是,機廠裡沒有飛機只有火車。台北機廠的廠區位置北臨市民大道,位於京華城對面;南臨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高架道,與松山煙廠(今松山文創園區)相鄰。前身是1935年落成啟用的「台北鐵道工場」。台北市信義區東寧路前的市民大道5段48號是台北機廠過去的入口和現在開放民眾等候參觀的園區大門(市民大道5段50號守衛室)不一樣。

歷經日據與光復後的「台北鐵道工場」

根據 1935年6月28日《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台北鐵道工場」合併了泉町(今台北市大同區與中正區的交界)台北工場的全部及高雄工場之一部。1929年買收敷地,1931年8月於松山開工,從1935年7月開始從泉町搬遷,9月舉行落成式。經過數年之歲月,於五萬八千坪之敷地內完成二十四棟的工場。

1935年台北鐵道工場完工時的鳥瞰全景。

1935年台北鐵道工場完工時的鳥瞰全景。

台灣光復後,台北鐵道工場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北機廠。隨著客貨增加及動力火車頭的更替,舊時之工廠已不敷需求。廠內包括總辦公室2樓的增建、組立工場西側的柴電工場,以及鍛冶工場南側,鈑金工場所屬的新車製造廠等,都是在1951~1965年間的美援經費下完成或改建。

經1981年頭前溪事故後,台鐵將英國製的EMU100型自強號頭尾車廂改塗警戒的橘黃色。

經1981年頭前溪事故後,台鐵將英國製的EMU100型自強號頭尾車廂改塗警戒的橘黃色。

在1979年台灣鐵路西部幹線電器化全線完工之時,蒸汽火車正式邁入歷史。後來使其復駛的關鍵,除了由日據時期所建的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內利用蒸汽壓力鍛造鑄鐵零件之蒸汽錘,也功不可沒。它是檢修、製造蒸汽火車重要的機械。其中,被稱為鎮廠之寶的台工編號145 的蒸汽錘為年代最悠久的設備。1889年產自英國,直到2012年關廠前還在使用。可見台鐵的維修能力多厲害,來看過的英國人都嘆為觀止。但由於燒煤才能動,所以廠內炎熱,工人都只穿內褲,才能忍受高溫。可見1935年遷建至現址的台北機廠也部份沿用日據時期、先前清朝台北機器局的維修、保養機械。

劉銘傳時代保留至今的蒸汽錘

劉銘傳時代保留至今的蒸汽錘

清朝時的台北機器局

「台北機器局」,這座可稱為台灣史上第一座現代化工廠,在九○年代台灣的教育部部編本《高中歷史》教科書並未提到。但是同書在清代「自強運動」這個單元中,卻提到了和其同性質的上海機器局(江南制造局)、天津(北洋)機器局。台北機器局初創時也是和海防軍火攸關的槍砲、子彈製造所。它創立的背景是1885任台灣巡撫,並於1890年3月被清廷加封為「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類似今國防部部長職務的劉銘傳,為了防止列強窺伺台灣,而啟動的自強新政之一。

台北城裝電燈

台北城裝電燈

於是,它聘請德國人畢第蘭(Bitgran)擔任監督工師,仿造上海機器局的規模,台北府城北門外購買民田積方三千八百八寸,契價銀一千六百八十兩八錢一分七釐(價值相當高的一塊地),並飭記名提督劉朝幹砌築基址,分赴大陸內地採辦木料,督造機器局工廠。自1885年夏興工,至1886年春訖工,建成正側各屋並小機廠一百一十七間。通計築牆、浚井、砌路、開溝、填河,需工料銀二萬三百二兩五錢。當時辦理輪船和鐵道業務的商務局和電報局最初都設於此;讓台北城內街道燈火通明的發電機器和電線架設也由此處開始。可說是台灣工業的開端。

台北機器局除了製作槍砲、子彈外,劉銘傳還在艋舺聚落的北方設立伐木局(鋸木廠),以生產舖設軌道所需的枕木。可說是台灣鐵路的肇始之處。根據日據初舊地圖顯示,機器局內也有主線的火車軌道進入,可見和台北機廠一樣,也擔任火車保養維修的任務。根據1888年10月4日的上海《申報》報導,當蒸汽火車騰雲號載運鐵軌、木石等鋪設大稻埕至錫口(今松山)、南港一帶時,因鐵路經過今北門至大稻埕聚落的延平北路上,沿途有巡撫衙門派遣勇丁數人,執鞭彈壓(維持秩序),恐百姓圍觀,火車行走迅速,有衝撞事情發生。可見鐵路的興建,為市民帶來美好生活之憧憬。

1911年《飛行機素描鳥目全圖》顯示北門外之「鐵道部時代」的前清機器局,其主要廠區包括製造工場之北廠區與南廠區,以及行政管理部門之中西合璧的官衙(參照左下照片),箭頭所指為德國人畢第蘭(Bitgran)所住的洋樓。

1911年《飛行機素描鳥目全圖》顯示北門外之「鐵道部時代」的前清機器局,其主要廠區包括製造工場之北廠區與南廠區,以及行政管理部門之中西合璧的官衙(參照左下照片),箭頭所指為德國人畢第蘭(Bitgran)所住的洋樓。

當時為培訓將來能在機器局、煤坑、鐵道工作的的技術人員,成立了西學堂。每天早上和下午集中上課,聘請西人教習講授數學、物理、化學、測量、製圖、英文文法和作文,歷史、地理等新學問。傍晚只教導中國的經史文字,算是內外通貫。可說是台灣技職教育的開端。

自此,台灣機器製造風氣已開,機器局在後任巡撫邵友濂繼續擴廠後,彈藥的產量由原來只夠平日操練之用,演變成有充足的武器,並能製造新式的德國克魯伯(Krupp)山砲及格林快砲(加特林機槍 Gatling gun)。1892年,機器局又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五錢、十錢及二十錢的錢幣,機器局已由最初的軍需工廠轉變為多功能的近代工廠,顯示當時台灣對近代事業需求甚殷。此時,機器局的工匠約有千人,每日早上八點進廠,下午五點出廠。據說,後來的台北鐵道工場也遵造此傳統上下班。

幾乎和台北機器局同期興建的旅順水雷局製造所廠房內部,平常有300人工作。1894年日軍從軍記者所拍攝。

幾乎和台北機器局同期興建的旅順水雷局製造所廠房內部,平常有300人工作。1894年日軍從軍記者所拍攝。

於是,台灣在劉銘傳等的建設下,已經成為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但不幸於甲午戰爭戰敗後割讓給日本,當日本派軍隊來接收前,抗日軍為避免資敵,除了破壞機器局裡面的設備,並將武器、彈藥往南方撤走。相對於日據後期所建的台北鐵道工場啟用近十年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成為台北機廠;機器局啟用近十年後也由日本政府接收,陸續成為「台北兵器修理所」與「台北砲兵工廠」兼鐵路維修(1895-1900);鐵道部台北工場(1900-1935)。該工場即前述1935年搬遷至松山前,位在泉町的的台北工場。鐵道部最初以前清機器局官衙作為鐵道部辦公之處,廠房則作為鐵道工場之用。直到1909年,建造了為鐵路車輛移入維修之用的六跨距磚造鋼骨屋頂等建築;1919年又興建了鐵道部新官舍並陸續在前清的機器局遺址興建鐵道部職員的官舍。前清機器局的建築便被拆的片甲不留;而鐵道工場搬遷至松山後,再也沒有火車穿越延平北路到泉町的的台北工場裡面。

所幸2006年底,因捷運松山線施工,台鐵人員清理鐵道部空間,拆除部分原附屬建築物時,發現清代機器局的軌道地基及東側圍牆。石砌牆身高2公尺餘,牆身為夾心構造,兩側為疊石、中央以三合土(混凝土)、卵石填充,後由台灣博物館會同專家學者現場會勘,確認為清末劉銘傳時期所建機器局,台北機器局才又重見天日,讓世人認識。

讓台北機廠擁有第二個春天

筆者在參觀完台北機廠的廠房、辦公室、禮堂、澡堂等完善的設施之後,想到十餘年前參觀了建於1908年的嘉義大林糖廠。該廠於1996年正式停產後,大體上還保留著建廠時期的鐵路、火車車庫、製糖設施;且尚有公園、幼稚園、小型醫院、醫務室、餐飲部、理髮廳和澡堂等公共設施;且廠內尚保存小火車將倉庫裡的糖包搬運至糖廠做家用小包裝的動態行駛。地方上曾有將糖廠仿造德國魯爾工業區作為糖業鐵道博物館等藝文空間的構想,但是在台糖內部各自為政的情況下,火車搬遷到別廠,鐵路則被拆毀,實在令人扼腕。

德國名車製造商「賓士公司」出品的「德馬B」(Diema)柴油車運糖包行駛在三線式鐵道─內側為糖鐵行駛的762mm軌距;外側為台鐵行駛的1067mm。(2004年拍攝)

德國名車製造商「賓士公司」出品的「德馬B」(Diema)柴油車運糖包行駛在三線式鐵道─內側為糖鐵行駛的762mm軌距;外側為台鐵行駛的1067mm。(2004年拍攝)

所幸,文化部已向台鐵租地將為台北機廠打造成「鐵道博物館」。並在去年的 11月17日晚上在台北機廠組立工場舉辦台灣首次工業遺址音樂會,百餘名國小師生一同坐在飄散著回憶的台北機廠內。除了松山的台北機廠,也別忘了整合其前身─清代機器局在北門捷運站留下的遺構。讓下一代認識這個中國近代自強運動的活教材、台灣工業史的開端時,也能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