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期】文博綜藝《國家寶藏》的逆襲

文編/林素卿

去年大陸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深受大陸年輕觀眾的喜愛,引發了今年超過15000個大學畢業生報名要到故宮修文物。今年央視又推出一檔大型文博綜藝《國家寶藏》,該節目邀集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大陸9家博物館館長集體亮相,傾盡全力為觀眾打造又一場文化盛宴,以及具有高度關注話題的文化事件。

《國家寶藏》共10集,每集90分鐘,每集節目聚焦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交予民眾甄選。最終,將以《國家寶藏》為主題在北京故宮舉辦一場特展,展品即為最終甄選出的九件國寶。據說,展覽將會以非常特別而且盛大的方式呈現。

事實上,《國家寶藏》的誕生不同於現在很多直接從外國引進版權的大陸火爆綜藝,該節目完全是自主研發版權的一檔新的節目,也是綜藝型態節目又一新的發展:文博綜藝。和《鑒寶》等「收藏」層面的節目不同,《國家寶藏》提升到了整個文博領域。節目的目的也不在於討論文物的真假物質價值,而是為了讓這些擺在博物館裏的東西,能跟人、跟生活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脈勾連。

27位明星「護寶人」

《國家寶藏》第001號講解員張國立。

《國家寶藏》第001號講解員張國立。

《國家寶藏》節目中呈現的每件寶藏都擁有一位與之綁定的「國寶守護人」,他們將與各種不同的守護者一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傾情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王凱在《國家寶藏》中擔任乾隆瓷母的護寶人,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

王凱在《國家寶藏》中擔任乾隆瓷母的護寶人,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

節目組為這些國寶選擇了27位明星「護寶人」,除了主持人張國立外,還包括梁家輝、王剛、王凱、劉濤、秦海璐、段奕宏、李晨,撒貝寧、何炅等人。眾明星在節目中主要承擔的是演繹文物的「前世傳說」,在一段幾分鐘的小品中介紹一件文物的故事。比如說第一集節目中的《千里江山圖》,實際上關於《千里江山圖》所有的研究,都來自於畫中蔡京的那一段題跋。因此,節目組就基於那段題跋大膽進行了合理猜想,並創作出一齣短劇小品由護寶人明星擔綱演出。

12月3日首播的節目中,出現的三位護寶人李晨、王凱、梁家輝都可謂重量級明星。由他們演繹北京故宮館藏北宋《千里江山圖》、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秦代「石鼓」的前世故事,都令觀眾印象深刻。其中由王凱擔任護寶人的乾隆「各種釉彩大瓶」還引起大陸網友對乾隆「農家樂審美」的討論,這個看起來浮誇而且花哨的花瓶,其實集成了那個時代多種最好的陶瓷工藝和題材,是中國瓷器技術的頂峰之作,人稱「瓷母」。

 27組素人「守護團」  

除了文物的「前世故事」外,每位護寶人明星都會在文物的「今生故事」環節,引出一組素人來共同講述。節目組邀請了各個領域中,和文物發生過故事的人,而這一部分也節目中最大的亮點。

在第一集節目中亮相的3組素人「守護團」都非常的動人,絲毫沒有被明星搶走風頭。包括一個對色彩著迷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的馮海濤,他專注《千里江山圖》的青綠之色長達四年,耗時兩個月時間複製了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圖》。也包括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製作技藝」的唯一傳人仇慶年老先生,在深山老林獨自尋找礦物顏料,探索讓顏色「千年不腐」的秘訣。

乾隆瓷母引起大陸網友對「農家樂審美」的討論。

乾隆瓷母引起大陸網友對「農家樂審美」的討論。

講述「各種釉彩大瓶」的是來自一群熱情的故宮志願者。其中,年輕志願者張甡在北故宮博物院號稱「瓷器問不倒」,只要是說起瓷器,張甡便是滔滔不絕。雖然已經在故宮陶瓷館做了5年志願講解員,但他依然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熱情與敬畏之心。除此,還有覆蓋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階段的志願者登台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另外,與「石鼓」有關的講述人梁金生來自一個「故宮世家」,他們是一輩子為故宮工作的家族。自其高祖父始,梁家連續五代人都在故宮任職,甚至梁金生的父親與大哥在1949年護送一批故宮國寶到台灣後,骨肉分離兩岸。而梁金生自1979年以來,也已在北京故宮工作了33 個年頭,他原是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處長,負責過北京故宮150多萬件文物的保管、徵集和抽查。

2017年綜藝最強黑馬?

《國家寶藏》在12初首播後,大陸豆瓣網評出9.3的高分,讓該節目一夜刷屏,成為2017年大陸綜藝最強黑馬。今年以來,隨著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的熱播,2017年逐步被定格為央視文化節目元年。追隨文化一度成為風潮,回歸傳統和匠人精神無論是線上線下都成為大陸民眾熱議的話題。

秀外慧中的大陸演員秦海璐也擔任國寶的護寶人。

秀外慧中的大陸演員秦海璐也擔任國寶的護寶人。

從《國家寶藏》的熱播顯示,過去給人印象冰冷的博物館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參與的觀眾不只是陳列展覽的欣賞者,更成為博物館的共同見證者。《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也獲得大陸國家文物局大力的支持,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國寶」文物「活起來」,不僅是一件陳列品,而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