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第一次中日戰爭的回顧與展望:台灣乙未抗日戰爭的開端─甲午戰爭的爆發 (中篇)

文/張卓如

速戰速決的戰略

1894年5月,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接到中國出兵朝鮮訊息後,欣喜過望,因這是轉移正焦頭爛額的國內政治到天下人所關心朝鮮問題的絕佳時刻。他心裡盤算著在外交上採取被動的態度,在軍事上一定要制敵機先。所以,他在6月2日,於首相伊藤博文的官邸召開會議。在座有伊藤內閣總理大臣、陸軍大將參謀總長熾仁親王殿下和陸軍中將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除了討論解散議會,但最重要的是出兵朝鮮。陸奧出示朝鮮代理公使給他的電報,並向與會者說︰「如果中國往朝鮮派遣軍隊,不論用什麼名義,我國也應往朝鮮派出相應之軍隊,以防不虞。這也是為了維持日、中兩國在朝鮮之權力均等」。於是,大家取得儘量不要破壞和平,保全國家名譽的共識。

但在當天夜晚,陸奧外相和川上次長等在陸奧官邸舉行秘密會議,此時,川上次長手中已掌握清政府詳細的軍事情報。

川上:「從我得到的情報來判斷,清國向朝鮮派遣了五千人的軍隊。與之相對,至少必須動員七、八千人馬。」

陸奧問:「勝算如何?」

川上:「即使在漢城附近發生衝突,也很容易將對方擊破。不過,清國如果聽說我們出兵,他們會很快增兵。李鴻章肯定會把他的直屬軍隊淮軍四萬人中的三萬人都派到朝鮮去,這樣一來,我們也只能跟着增兵繼續增援,日本就再派遣一個師團,在平壤附近再勝一次。那時,清軍非講和不可。」

陸奧質疑:「總之,剛開始的人數要七、八千?」

川上:「是的,這是最低人數。」

陸奧:「但是伊藤首相可能不會同意。他從一開始就是個和平主義者。」

川上:「那就騙過他。可以騙首相說只派一個旅團,一個旅團只有兩千人,這樣首相就會同意了。」

陸奧:「然後呢?」

川上:「兩千是平常的人數,旅團一旦進入戰時編制就更多人了。有一種叫『混成旅團』,就是以一個步兵旅團為主體,由所屬師團配屬砲兵、騎兵、工兵、通信隊等使之能獨立作戰,如此可以增加到七、八千人。首相應該不會注意到這一層。」

當時,日本動員的力量,如徵用全國一千噸以上的船使用,至多同時可輸送一個半師團。減掉兵站錙重,可能可輸送兩個師團的戰鬥部隊。派混成旅團到朝鮮,正符合川上的期望,如此可將軍隊迅速調動。如以兵馬眾多之師團為前軍,恐現有之運輸船不足,且於艦隊出航後,無強大護送艦而僅以少數砲艦與運輸船同航,則難以預料潛伏於某處之敵艦忽然襲來,故先派混成旅團。

川上:「如果採取決戰的方式就有勝算。如果拖長了時間,就會不利。首先日本的財政會露出破綻,另外在國際關係上,俄國和英國肯定要站到清國一邊。」

大島陸軍少將

大島陸軍少將

陸奧:「去年春,福島參謀花九個月完成單騎『橫斷』俄國的西伯利亞,因此行收集了俄羅斯,及中國的蒙古、滿洲 (東北)的軍情。根據福島給我的情報顯示,俄國遠東兵力比想像的要弱得多,沒有充足的軍事力量介入朝鮮。俄國不足懼,而英國也終將默認。所以,就如您所說的先和清軍進行短期決戰。一開戰就給對方狠狠的打擊,然後看準機會提出講和,這是戰爭的基本策略。」

這場甲午戰爭可以說,是由這兩個人一手操縱的。短期取得大勝的事情由川上負責,看準時機趕快講和的事情由陸奧負責。此秘密會議決定後僅十天,即6月12日,駐地廣島之第五師團旗下的混成旅團的先頭部隊已經在朝鮮的仁川登陸。附帶一提,統帥該師團的是大島義昌陸軍少將,是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曾祖父。

侵華大本營的成立

5月底,議會通過彈劾內閣提案,並上奏天皇之後,不是伊藤內閣總辭職,就是解散議會,二者必選其一。6月2日當天,伊藤首相攜帶解散議會和出兵朝鮮這兩個重大決議案,參見天皇。獲得明治天皇的核可並執行。解散議會的上諭,在當日下午四時送到議長手裡。6月5日,陸海軍高層得天皇同意,在参謀本部內成立戰時大本營。依據大本營條例,戰時大本營成立後,天皇就是統率陸海軍的大元帥。

日本参謀本部

日本参謀本部

川上次長等決議往朝鮮派遣混成旅團的事,獲得天皇批准。在此同時,外相陸奧宗光把日本將出兵朝鮮的決議告知海相西鄉從道。因平時海相可代替海軍軍令部下達動員命令。於是,西鄉命令常備艦隊司令官海軍中將伊東祐亨所率領之前日在台灣、福州偵察海岸形勢的松島、高雄、千代田三艦迅速返回朝鮮的釜山。同時下令分屬於橫須賀 (東京外的軍港)、吳港(廣島外的軍港)、佐世保(長崎外的軍港)各鎮守府的海軍官兵作好戰爭準備。

高雄艦

高雄艦

6月7日,陸海軍省分別由該部大臣大山巖與西鄉從道下令禁止報紙、雜誌報導目前軍隊進退行動與軍事機密、戰略有關的消息。報導一律採大本營發表。過兩天,日本軍方為了煽動國民「對外擴張」之高漲的情緒。陸軍省允許出兵朝鮮報導。此後,日本各社多數派遣從軍記者,報導戰況、戰記。總數有六十六社、記者一百一十四名、畫工十一名,寫真師四名,計一百二十九名。甲午戰爭爆發後,更以戰情報導的「新聞號外」開始競爭。

主張和中國海軍決戰的樺山被重用

7月16日,清廷的軍機處與總理衙門的聯席會議上,得出了對戰爭應採取慎重態度的結論,除了召袁世凱回國,並派出小數量的增援到朝鮮,陷入了戰術和戰略的失敗。

在此同時,日本參謀本部從清國直隸總督所在—天津的日諜那接到警電︰

「清國政府15日調派煙台、牛庄兩地陸軍一千五百名向朝鮮出發。」

這是李鴻章重價租英國怡和公司高陞號等商輪三艘運盛軍、淮勇九百五十人,由濟遠艦管帶方伯謙率濟遠巡洋艦等船,護送運兵及輜重給養去朝鮮牙山增援。

此警報接到後,7月17日早上從參謀本部派出急使至伊藤、陸奧等邸告知。九點,有栖川宮熾仁親王陸軍大將、小松宮彰仁親王陸軍大將、山縣陸軍大將(預備役)、大山陸軍大將及西鄉海軍大將、中牟田海軍中將、樺山海軍中將、榎本武揚海軍中將、川上陸軍中將、兒玉陸軍少將等和其他佐官於宮中伺候開大會議。

此次會議除了作出了以後每周的周二、周五為大本營定期舉行之例會的時間,同時還做了一次重要人事變動。即將海軍中將中牟田倉之助免去海軍軍令部長,轉樞密顧問,原職由樺山接任,即日起和樞密顧問官陸軍中將高島赴日本海軍根據地的佐世保,以表明日本對中國開戰的決心。

樺山資紀因四年前主張和中國海軍決戰而被罷官,此次從樞密顧問官回歸現役,換下了中牟田倉之助成為海軍軍令部長,是海相西鄉從道慫恿天皇的結果。因西鄉從道曾向中牟田諮詢,如果與清國開戰,日本海軍的前景如何,中牟田當即回答︰「誰會有這麼愚蠢的想法?難道指望日本在戰爭中打贏清國嗎?我們畢竟戰勝不了他們的海軍。」

西鄉從道也有同感,但他覺得,如果有周全的策略,也未見不能取勝。所以,西鄉遂利用此次大本營御前會議撤了中牟田的職,起用了預備役出身、多少有點匹夫之勇的樺山資紀。而且不設軍令部次長,就讓樺山一人唱獨角戲。

日本決定對中國出兵

1895年7月17日這一場明治天皇在皇宮主持召開的大本營御前會議。除了確認日本海軍在這次戰爭中應採取以進攻為主的戰略計畫。並採納薩摩藩之狂熱擴張主義者的大山大將及川上中將之建議,制定了作戰計畫,準備以短期作戰的方式,效法三十餘年前的英法聯軍,攻佔清國首都,逼迫清廷訂下城下之盟。

當時會議上所展示的是一幅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精心測繪的一百二十萬分之一(每公分十二公里)清國北方地圖。這是該單位參照曾踏過同地之西方列強之測繪者,還有參謀本部派出諜報人員之隨機量測的結果,和現在地圖相較,誤差不大。該地圖詳細列出了清國北方的山、河、村、路、鐵路、電線、長城、砲台、營房及其沿岸要地之間多少海浬(一海浬等於一點八公里)等詳細。

日諜刺探之清國北方地圖之局部─天津附近

日諜刺探之清國北方地圖之局部─天津附近

地圖所列出,清國京畿要地大沽(口),東臨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的渤海灣,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天津的要地。冬季冰封時,敵軍船隻無法駛入。而首都北京所在為直隸省(今河北省),為一大片直隷平原(黃淮平原一部分)。故日本人照西方將該省東臨的海─渤海灣,稱作直隸灣(Gulf of Chihli)。

故清朝在在甲午戰爭前於大沽、威海衛、旅順這鐵三角,就已建成北洋艦隊的基地。日本大本營的作戰目標就是將此三要地拿下,輸送陸軍至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逼近離大沽只有一百七十公里的北京,迫清廷作城下之盟。

日諜刺探之旅順軍港全景

日諜刺探之旅順軍港全景

以下是開戰前中國和日本國力的比較。中國領土面積一千一百四十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日本為三十七萬多平方公里,國土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中國是有著四億人口的亞洲大國,包括台灣人口的三百餘萬人,日本只有四千萬人口。。日本擁有的鐵路長達三千多公里,而中國加上至戰爭爆發前夕已修通之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總長為四百公里,台灣島內鐵路約佔總長度的四分之一。

賦予艦隊先發制人的的行動自由

7月20日,樺山資紀帶著參謀總長有栖川宮熾仁親王的密令乘船離開橫須賀。22日下午五時,樺山抵達日本聯合艦隊聚泊的佐世保,傳達了到朝鮮海面伺機襲擊北洋艦隊的命令。在此之前。海軍大臣西鄉已先詢問外相陸奧。

西鄉:「若於此最後通牒期間(7月19-24日)後遇中國艦隊,或中國有更增派軍隊之事實,日本艦隊立即開戰,在外交上有無困難?」

陸奧:「作為外交上的順序,沒有什麼問題。」陸奧如此果斷地回答。這就賦予了日本聯合艦隊襲擊北洋艦隊的行動自由。

所以,伊東祐亨先接獲西鄉從道的命令,明確了艦隊出海的任務。22日午前十一時,伊東召集各艦長開會,研究艦隊的編隊問題。會上,決定本隊分為兩個小隊,又劃分了第一和第二兩個游擊隊。午後二時,第一遊擊隊司令官吉野艦艦長坪井航三發出集合令,商討關於游擊順序等問題。至此,日本聯合艦隊已做好了襲擊北洋艦隊的戰術準備。

7月23日, 伊東祐亨登上了佐世保港內的旗艦松島號,上午十一時,他對麾下的艦隊掛出了信號︰「按照預定順序,出港!」這是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發出的第一個信號。當時,軍令部長樺山資紀坐著蒸汽船高砂號為他們送行,在港外的「帆揚岩」把船停下來,對他們升起了色彩鮮艷的信號旗︰「為帝國海軍揚名!」

出兵朝鮮

同日,駐在朝鮮本土的日本軍隊開始有動作。就在拂曉,日軍按原定計劃進攻朝鮮王宮。隨後,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迫使大院君宣佈廢除中朝一切章程,並授權日軍驅逐中國軍隊。

朝鮮王宮

朝鮮王宮

這位大院君(李昰應),是朝鮮國王李熙之父。十多年前原為舊派首領,主親華;閔妃,即後來的明成皇后,為新派首領,主親日。當時,閔妃利用清軍勢力掃除政敵大院君掌權後,與親日的改革開化派勢力漸行漸遠,偏向親華,史稱「甲申政變」。當東學黨於甲午年起事後,閔妃極害怕其與大院君相勾結,便慫恿朝鮮國王向清廷求派兵鎮壓東學黨,沒想到同時引狼入室,讓大院君重新掌權,成為日本魁儡。

朝鮮國王

朝鮮國王

大院君

大院君

  此時,清廷有意重新啟用建設台灣有成的劉銘傳應付朝鮮的緊張情勢,他卻一再託病不出,並向朝廷提議「不同日軍在朝鮮爭一城一池,重點保衛東北三省」的正確戰略。日本得知劉銘傳不再出山後,判斷其謀必不為清廷所用,遂大逞其狼子野心。

7月25日這天,日本艦隊已到達牙山口外豐島海面,伺機襲擊清朝軍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