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塞外江南」夢天水:伏羲女媧不是傳說

 

天水伏羲廟

天水伏羲廟

文/文彬

絲綢之路西入甘肅,第一個重鎮就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神話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中伏羲、女媧、黃帝的故鄉就是天水。

天水堪稱「塞外江南」,得名於「天河注水」的傳說。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發祥地,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氏族在此創造了中國最古老的新石器彩陶文明;秦人先祖非子因在此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賜姓為「贏」,封地為秦,成為秦國的開業基地,故又有「秦州」之稱,8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天水也因此成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和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祭祖的聖地。

因有伏羲廟,天水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走進伏羲城,感覺像走進了明朝,青石鋪地,仿古建築分列兩旁,更有那參天古樹,給這個古城增添一絲滄桑之感,天水的古樹是一景,走在街上,不經意間就能看到幾百年的古樹,其數量在大陸排第二,僅次於揚州。

伏羲城最有特色的便是大理石鋪就的民俗文化步行街,兩旁有廡殿式的商店,零星地經營著紀念品之類的東西。在街上,遠遠看見了一片古建築群,灰色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體顯得宏偉而氣魄。「伏羲廟」正大門前有個古戲台,古戲台前面是新修的伏羲廣場。廣場上面有一塊碑,上面有江澤民在1992年考察天水時候的題詞「羲皇故里」。大門兩側分別有兩個過街牌坊,風吹過,牌坊上面的鈴鐺清脆響起。

伏羲城民俗文化一條街的中央便是伏羲廟,當地百姓俗稱「人祖廟」,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上古三皇之首伏羲氏而建造的。天水伏羲廟依山而建,史載它創建於明代,歷代修繕。廟前的廣場明顯是當代的傑作,巨大的太極圖案只有凌空俯視才能一覽它的全貌。站在太極圖案中心放眼望去,神廟肅穆潔淨,一股神聖的崇高感油然頓生。

廟臨街而建,坐北朝南,兩門三進,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殿宇排列對稱整齊,布局規則嚴謹,雕樑畫棟,巍峨壯觀。帶有濃郁的明代建築風格。根據廟內碑刻記載,伏羲廟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明清曾九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了這樣一座整肅宏偉、布局嚴謹的古代建築群。

廟裡遊人不多,所以沒開正門,只開了一個偏門供遊人進出。廟宇裡面和街道外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彷彿就這一步讓人從繁華邁進了幽靜,從近代跨入了古時。由儀門進入中院,數十株古柏直插入雲,蒼老俊挺,蒼柏古槐,總讓人有一種歷經滄桑的感覺。倘佯在伏羲廟,目光不時被一株株蒼勁高大的古樹深深吸引。一位天水朋友自豪地稱,挺拔的古樹,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傳說,伏羲廟創建時在廟宇各院內種植了64株古柏,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現存37株,它們被稱為伏羲卦柏。這種將建築裝飾與伏羲的功績緊密結合的做法,在中國大陸獨一無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先天殿」前一株古柏的兩枝從中劈開,一半就斜依在大殿頂上。月台下已是香燭輝耀,梟煙燎繞,大殿則更是莊嚴肅穆,殿內正中便是高達3米的人文始祖伏羲坐身塑像,高可抵頂,樹葉披身,手持八卦盤,氣宇軒昂,雙目炯炯凝視前方,神龕匾額上懸清嘉慶州牧王賜均書「文明肇啟」巨匾,仰頭上望,頂上繪有河圖洛書,六十四卦。祭台前素餚素果,紅燭梟煙,耳畔鐘磬聲相聞,令人肅而起敬。

在天水老百姓眼中,伏羲爺就是伏羲爺,他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制曆法、創樂器、造書契……總而言之,他就像指路明燈一樣,在原始社會演進中放出普照人世的光。伏羲在我國歷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由野蠻向文明時期過渡的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二〇〇六年六月,太昊伏羲祭典榮列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不在歷史的真偽或者是非之間糾纏,盡管只是一種觸摸,卻也是一種最好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走出伏羲廟,回首望去,松柏掩映中琉璃瓦頂,飛鎖重檐,在日光下更是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耳邊時而飄來古樂秦腔,使人不禁浮想連篇,仿佛又到遠古之地,伏羲畫卦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