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德所
白袍醫生與白衣天使,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形象,往往是受到病人、家屬所仰賴與敬重,也經常是公認的社會領袖。當健保推行使就醫便利、民眾醫療負擔減輕之後,卻開始發生一連串顛倒,包括急診室內就醫民眾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暴力威脅、醫生過勞中風癱瘓、實習醫生過勞死,護理人員也站上五一勞動節街頭,抗議過低的薪資與過長的工時,要為自己爭取合理的工作條件與待遇。
原來人們眼中代表健康福音的醫護人員,以長時間處在勞動條件窘迫的環境之中,醫院越是擴張、病床數越是成長,卻反而加重醫、護人員的負擔。看來似乎這些年健保黑洞,不僅僅是財務赤字,也是醫護人員過勞低薪的黑洞。追求利潤的醫療集團代表與力求壓縮成本的衛生署前官員在媒體上頻頻開戰,後者批評前者為求醫療集團利潤極大化搞軍備競賽,併購擴建分食醫療市場不照顧醫護員工;前者批評後者在總額管制政策下,持續緊縮健保給付,變相造成醫院必須緊縮成本。醫院企業行為與國家醫療作為之間的矛盾未解,已造成大量的護理人員流失、退出工作行列,而第一線護理人員的不足將是以民眾醫療品質為代價。
若醫療保障是國民健康重要的依靠,同時也是國家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如同教育一樣,這是整體社會必須要共同負擔,亦即醫療支出佔國家預算與經濟生產GDP的份額都應該提高。然而醫療產業商品化與市場化才是整個問題環節當中最嚴峻的挑戰,台灣前數大財團競相插旗醫療市場,雖看似披上社會公益責任漂亮美譽的外衣,卻怎麼也掩蓋不住追求利潤的資本規律,特別要面對「股東」之時,社會良心只是不中聽的閒言閒語,漂亮的財務報表才是真王道,社會集體投入越多的資源,越是餵養出貪婪的白色巨塔。
面對挾人命自重的醫療企業集團,單靠衛生主管機關在健保核算上的錙銖必較,恐怕難以撼動其行徑,只是淪為提款機的角色。如近日所發生實習醫生過勞死的問題,就必需要從教育制度設計、合理的醫療工作時數限制著手,這必須依賴跨部門的機制,如勞委會與教育部等部會,另外同時面對日益發達的醫療產業資本,更需要重新檢討公立醫院發展與定位,以及法人醫院的租稅優惠制度,今日醫病關係、醫護勞動條件惡化已充分反應自由化、市場化的惡果,此時此刻是國家重新介入管制的時機,也是醫療工作者團結起來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