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8期] 塑膠和一個揮霍的時代

葉芸芸

一本舊日的旅行日記,有些昏黃的紙上還是手筆書寫的字跡,久違了。

一葉扁舟,漁夫垂釣。望文生意,詩情畫意,好似人間真有仙境?

叢林裡的生活卻是真實的,黑水(Rio Negro)河上的一葉扁舟,船頭到船尾,是一家大小五六口人載沉載浮的獨木舟。每一分勞動,都只為了最原始的生存,沒有任何複雜或曖昧不明的涵意。如果魚兒不上釣,今天,家中大小就只能依賴樹薯粉充饑了。隨處生長的樹薯,養活亞馬遜河流域多少人家?


文明,可能只是一張聯合國的反饑餓宣傳海報,張貼在到處有縫隙的赤裸的木板牆上,在熱帶雨林村落的高腳的屋子裡。文明是冷靜的,如同來自多雨的英格蘭的馬格麗特、媚(Margaret Mee)女士,她以冷靜的畫筆記錄亞馬遜河熱帶叢林裡花朵的豔麗。文明也有熱情高昂的時刻,義無反顧,五洲列國到處宣揚,真理永遠屬於他們──耶蘇基督末世教會的年輕聖徒們,即便是在叢林裡。

那是十多年前探訪亞馬遜河域熱帶雨林的舊事,在黑水河岸邊的村落,看見一排古銅色的奔跑的腿,敏捷地在沙地上追逐一顆黑色的球,那是一顆手工製造的橡膠球。橡膠(Rubber) 在二十世紀的前半葉是重要的原物料,在香蕉共和國的巴西,依著黑水河的瑪瑙市 (Manaus) 曾經是繁榮的橡膠之都,橡膠貿易致富的歐洲貴族後裔們,曾經努力要把她打造成南美洲的文化中心──赤道上的巴黎。然而,沒落終究是瑪瑙市的宿命,橡膠做為搶手原物料的風光在1960年代進入了歷史,此後,只有叢林裡的孩子們才會拿一隻來自文明世界的舊襪子,去接引橡膠樹幹流出的樹脂,層層裹上,成為一顆厚實笨重的足球,讓孩子們赤裸的腳趾頭踢出厚厚的繭來。

告別節儉的塑膠時代

當厚實的橡膠被輕薄的塑膠 (Plastic) 所取代,人類也走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當動物、植物、礦物之外,添增了一類塑膠,人類的物質世界完全改觀。塑膠如同一個許諾,允許人類嘗試揮霍物質的自由,不再受自然界吝嗇的約束,從此我們也告別了節儉。相對於其他的物質,無論是植物的木材或是礦物的金屬,塑膠充滿前所未有的可塑性,幾乎沒有限制地任由人類的意願去形成、模壓、塑造。塑膠具有一定程度的堅硬度,不像玻璃瓷器容易破碎,塑膠可輕、可重、可薄、可厚,並且有彈性,用途廣泛。塑膠受盡人類寵愛,最主要是因為價格便宜,產量源源不絕,因而能在短短的一代人之期間,讓人類對牠產生極端的依賴。

顛覆生活方式的寶特瓶

塑膠製品在1960年代進入我們每天的生活,菜市場用來包魚包肉的月桃葉子、桂竹葉子和鹹草很快都消失了,賣豆腐的阿公拿一張翠綠的月桃葉和一根鹹草,把一塊軟綿綿的溫豆腐打包得有菱有角的絕活也消失了。坐在雜貨店門口的老板娘,再也不用舊雜誌和報紙糊紙袋了,紅糖、白鹽、麵粉、麵線…都安全地封裝在塑膠袋裡面,乾淨又俐落。

最了不起的要數塑膠寶特瓶的出現,那實在是完全顛覆人類過去生活方式的革命,原來只能在家中或是餐飲店中享受的飲料,好像變魔術似地,突然變成可以隨身攜帶著,自由自在地邊走邊喝了。以可口可樂為例,原來一律裝在8盎司的玻璃瓶子裡,換成塑膠瓶之後多了幾種不同大小的容量,事實上是只往越來越大瓶的單行道。不僅如此,玻璃瓶可以回收再使用,塑膠瓶則是一次性的使用,這一切改變都符合資本主義鼓吹大消費的理論。今天的美國,每一小時要消費250萬瓶的各式各樣飲料,每一分鐘要消費100萬個塑膠袋子,絕大部份都被隨手扔掉,成為永不消失的塑膠垃圾。1960年代的美國人,每年消費30磅的塑料,到了2010年已超過300磅。中國從2008開始禁止商家提供免費塑膠袋,兩年來減少消費了240億個塑膠袋,這些都是驚人的數字。

婚宴上的塑膠魚翅

塑膠其實並不比森林或煤炭來得「不自然」,提供我們一次性短暫使用的塑膠食品包裝,其原料確是來自儲存在地底下億萬年的石油與天然氣,牠是人類科技─石化工業─的產品,高分子量的化學合成聚合物。plastic 一字源自希臘文 的一個動詞 plassein,意指其可以被形成與模壓的可能性。

塑膠在1862年的倫敦國際博覽會上第一次亮相,以一種實驗室階段的新原料與世人見面。將近150年後的今天,人類足跡所至,天涯海角都充塞著塑膠物品。早晨清醒的時刻,我們不妨冷靜地巡視一下自己的周遭,也許並沒有人會驚慌──發現自己確實生活在塑膠物品的大海中。

兩三年前在一個晚輩的婚宴上,當我婉拒送到面前的一碗紅燒魚翅的時候,同桌的表弟俏皮地對我說:別緊張,那是塑膠,不是真的沙魚翅。我無法判定他那句笑話的真偽,但卻從中得到啟發,想像一種脫離塑膠物品的生活已然是天方夜譚,也只能留給科幻小說的作者了。

人類只是一個小小的塑膠

生活機能十分方便的台灣,最近把被塑化劑污染的生活範圍揭露給社會大眾,從美容保養衛浴用品,以至於直接加入飲料食品藥品維他命,應有盡有令人驚嘆。有人驚慌失措,有人處之泰然,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塑化劑流通於台灣食品業界已有三十年的歷史。

早在1976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即出現一篇標題為「人類現在只是一個小小的塑膠 (Humans are just a little plastic now)」的報導,根據美國國家衛生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檢驗100個健康成人的血液,都發現有塑料的足跡,雖然沒有直接危險人體的証據,但是劑量足以讓小老鼠罹肝癌。令人心驚的是,這100個受檢測的人,並沒有在工作或生活中過度接觸塑膠物質的記錄。事實上,已經有太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合成塑膠對地球環境與人類的健康都大有害處,牠玷污了自然界棲息之地─山林、海灘、河川,嚴重污染水源與海洋,塑膠所含塑化劑 ─DEHP ( Phthalates)和 bisphenol A,經由食入、呼吸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干擾人體荷爾蒙,造成內分泌與生殖系統失調。

然而,塑膠的最大貢獻也正是在有關人類健康的醫療体系,最早用在輸血醫學,克服了血液保存的困難。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材(例如注射針筒等),解決了醫療過程中極為關鍵的消毒與感染的問題,塑膠在今日醫學的用途是前人所無法想像的,從外部的義肢到更換內部的膝蓋,包括心血管的搭橋、起博器(pacemaker)等各種精密手術,還有早產嬰兒的保溫箱。但是,合成塑膠用於醫療卻也是一把兩面刀,在治療的同時,副作用所帶來的傷害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揭曉。

最終回到你的餐桌上

如果,地球上的人類明天突然都消失了,我們所製造的塑膠將會保留下來,長久不會消失,飄浮在海面上,沉沒在海底,或是淹埋在地面上數不盡的垃圾場。漂流集結在北半球太平洋中的塑膠垃圾島嶼,已經和美國的德克薩斯州一般大小,那是台灣的12倍面積。十九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裝飾有豔麗羽毛的帽子曾經流行一時,那個年代鳥類的殺手是志在羽毛的獵人,如今鳥類的最大殺手是塑膠垃圾,特別是漂流在海洋的塑膠袋、打火機、塑膠瓶蓋。傾倒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隨著時間與潮流可能成為不能辨識的碎片,成為海洋生物沒有選擇的食物,進入自然界循環的食物鏈,終於再回到我們人類的餐桌上來。

雖然不像我那個節儉成性的外婆,總是把菜市場帶回來的塑膠袋子內外都洗乾淨,掛在曬衣服的竹竿上,準備物盡其用。我倒也不曾隨手丟棄一個塑膠瓶子,我的廚餘在後院堆肥,我也不使用塑膠或一次性的食物容器,到市場買菜自備購物袋。家中的垃圾仔細分類,每週三清晨置放在前院馬路邊,等待資源回收的車輛來運走。然而,無論資源回收做得多麼徹底,我內心底下依然充滿疑問與不確定?美國的威斯康辛州早在1968年首先推行資源回收,四十年來其實成効並不彰顯,特別是塑膠類,全美仍然只有7%的回收率。讓人不禁會要質問──如果回收只依據消費者的良知,能夠有多少成效?

塑膠的確帶給我們生活中無以計數的方便,我們因此更難以割捨。然而,代價將是什麼? 由誰負責買單?如何支付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