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百年感言一二
■ 吳國禎
(網路圖片) |
我上新竹清華大學時,梅校長已去世。但是,他所提倡的校風餘韻還在。入校開始,就先學會唱校歌。清華的校歌也有了相當久遠的歷史,「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 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歌詞要點是鼓勵來自遠方的莘莘學子要能「自強不息」。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呢?很清楚地,清華學子的歷史責任就是在辛亥革命後的新時代裡,要有所作為,要振興中華,復興祖國。
歌詞要點是鼓勵來自遠方的莘莘學子要能「自強不息」。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呢?很清楚地,清華學子的歷史責任就是在辛亥革命後的新時代裡,要有所作為,要振興中華,復興祖國。
清華的校歌和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一致的。厚德載物,就是君子之德要廣被天下,這是一個很高境界的哲學。清華的校訓是近代名人梁啟超所提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於己,於公,可以上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乃及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以為這八個字的校訓,足為人生的座右銘。清華育我,也就這校訓,最為深刻。
話說回來,梅校長的老清華學風的一個遺留,我回想起來,以為就是重視文史的學習。我們雖然都是理工的同學,但是,那時,我們有個非常好的,教授國文課的曹老師。曹老師是老北大畢業的。他給我們非常多的,平常看不到的民國年間的各種散文,以及各種版本的古典文學的教材。多年後,我愈感這些教材的珍貴,可惜就再也無緣一見了,甚是遺憾。如此薰陶下的氛圍,讓我至今,也把對文史的學習,作為一個豐富生活,擴展視野,增長見識的事情看待。
清華校名,源自清華園,而清華園乃是清朝初期的皇家園林的一部分,可謂是具有歷史蘊涵的寶地。清華校歌云:西山蒼蒼。西山是北京的上風上水之地。清華背依西山,清華的緊鄰就是圓明園。圓明園是中國近代悲慘歷史的縮影。然而,現在的圓明園經過整理,倒也風光明媚,富有靈氣。我很喜歡去圓明園散步,我非常喜歡住在清華這裡。我和臺灣的朋友說,我的後花園就是圓明園。有臺灣朋友來清華找我,除了走馬參觀清華園外,我的標準招待就是約朋友到圓明園散步。
我在過去的幾年中,凡是有機會回到臺灣,都會回到育我的新竹清華母校。現在的新竹清華發展的更好了,我們念書時的樹都長大、長高了,環境宜人。我也有機會在2009年,回到母校,客座三個月,可謂是溫故知新。我在新竹母校還見到一些從大陸,包括北京清華去的學生。事實上,兩岸清華的學子在美國的校友會從來就是在一起的,大家不論來自海峽的哪岸,都是清華人!
清華大學立校至今正好100年。自辛亥革命後,中國歷史走入一個新時代,而清華大學正是伴隨著這個時代的進程而發展的。我想百年來,清華學子不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多以「自強不息」自勉,並秉持中國傳統的「士」的精神,以「厚德載物」的理想,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足跡。以後,隨著梅校長的遷移到臺灣,也把這個歷史的傳承延伸到臺灣。我回顧自己的過往,尤感幸運,能受此美德的沐浴,自立自強,並且能有機緣,來到大陸,來到清華任教,度過了我的充實的人生歲月。我在大陸的這34年,見證了大陸的振興,在80-90年代物質缺匱的年代,科研的條件也很局限,我自覺未敢疏怠,努力工作。現今,不僅大陸的發展進步,碩果纍纍,舉世相看,更令人寬慰的是兩岸的關係也由隔絕而相互往來,至今並已開啟了互通有無的,全面發展的新局面。冥思清華過往百年的歲月,回憶自己近50年前在臺灣清華的青春記憶,以及這些年在大陸,在北京清華的經歷,我確是有所興發和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