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期】大陸國產電影《長城》的「好萊塢夢」

01文編/林素卿

大陸國產電影《長城》上映以來引發了許多網路口水戰,甚至一些網路影評人認為該片導演「張藝謀已死」,掀起軒然大波,並引起大陸央媒點名批評某些電影網路平台操縱網路評分的質疑。

大陸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諸如豆瓣、貓眼等一批網站為觀眾提供上映新片訊息、觀影指導和購票服務,在推動大陸電影市場的發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今年大陸一檔所謂的「國產片」《長城》卻面臨網路評分普遍低落的惡評,影響不少大陸觀眾對該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陸產國產影片。此一現象,引發了公眾對網路評分是否客觀,評分形成的背後是否暗藏玄機的討論。

然而,隨著《長城》在中國大陸與美國相繼上映,好萊塢和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似乎又達到了新的里程碑。這部由張藝謀執導的影片,由傳奇影業、環球影業、樂視影業和中國電影集團聯合出品。全片預算超1.5億美元,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美合拍片,或許也是完全在中國大陸取景的最貴的影片,其中有麥特·戴蒙(Matt Damon)和劉德華兩大中美影星在長城上大戰怪獸的場景。

我們看的是同一部「長城」嗎? 

根據電影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如果《長城》獲得成功,這種高預算、跨文化的影片可能會成為中國大陸和美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未來合作拍片的一種模式。從大陸票房來看,《長城》上映四天就已經突破5億人民幣,與其同一天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則只有七千多萬人民幣的票房,由此可以看出《長城》的強勢,但與節節攀升的票房相比,影片口碑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在一些大陸專業影評人眼裡,《長城》是一部十足徹頭徹尾的大爛片,而在許多普通觀眾的眼裡,《長城》雖然有不足的地方,但還是一部值得花錢觀看的電影,甚至許多大陸觀眾認為《長城》可以說是大陸現階段最好的科幻片了。

同一部電影,卻產生了完全相反的兩種評價,一種聲音認為它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大爛片,而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它不是爛片,難道影評人與普通觀眾看的不是同一部電影嗎?支持張藝謀的評論認為,如果張藝謀去拍商業片就是「張藝謀已死」,給電影《長城》惡意差評,其實是故意唱反調來標榜自己的高品位,以此來表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04反對的聲音則認為,《長城》集齊了所有爛片的元素,包括「敘事空洞,節奏失控」、「角色無腦,人物無味」、「刻意迎合,不中不西」等。如果說上世紀大陸對張藝謀刻意迎合西方觀眾的批評多少顯得有點無辜,那麼到了《長城》中這種諂媚就變得尤為明顯,在一部充滿中國元素和民族敘事的電影中,守城打仗的將領變成了美國人,而對於中國守城將士的塑造看似大器凜然,身懷絕技,實則無腦無用,最後拯救人類的依然是美國人,不能不說在劇情設置上存在著重大問題。

 

 

中國電影何時「夢醒」?

《長城》的製片人之一、傳奇影業中國子公司傳奇東方(Legendary East)的外國首席執行官羅異(Peter Loehr)在為該劇辯護時曾提到,由於一系列因素構成的完美風暴,讓拍這部電影有了現實條件。中國大陸市場的強大,能為這部電影帶來很高的票房回報,使得該片引進大手筆的中方合作夥伴成為可能。

羅異說,以前中國大陸投資者願意投入的資金有限,而這一次,大陸的投資者分擔了這部電影30%的投資。這就讓好萊塢覺得或許可以合作拍一個「真正的」中國故事。

事實上,為了迎合美國觀眾的口味,《長城》不過是以中國長城為背景,複製了美式冒險故事和英雄形象。當然,製片方對電影中的3D動畫效果足足花了八個月的後製時間,對於習慣了好萊塢式大片動畫效果的觀眾來說,確實能夠帶來一定的感官享受。

若以史詩式戰爭片或外星人侵襲之災難片的標準來看,《長城》是合格有餘。張藝謀以人海戰術起家,在千軍萬馬的處理上比無數外國導演更熟練,戰爭場面的緊張情緒拿捏得宜,經荷里活製作團隊的協助,畫面亦達國際水準。從娛樂性的層面,他是交足功課。

接近兩小時的劇情,尚算緊湊,神(應該是玉皇大帝)為懲罰人類的貪婪,每60年便派饕餮襲擊人類。饕餮是中國神話裡的神獸之一,在《山海經.北次二經》中描述牠為「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大頭大嘴」,其名字可比喻貪婪之徒,故以牠作為懲戒人類貪婪的代表,別有一番用心。

但是問題在於,中國電影走向大眾市場,又或者說,中國電影走向全球電影市場,就只能複製「好萊塢模式」嗎?電影《長城》的上映所能帶給觀眾的反思與討論,不應該只侷限或停留在「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中國文化/美式文化」,甚或是「張藝謀的《長城》,是驚喜還是驚嚇?」這些非此即彼的區分之中。因為「中國電影何處去」的根本問題不是影片分類、文化差異、「張藝謀這個人」等層次的論辨能夠辨明的,這也是為何一部電影「各自表述」後,還是意見紛呈的主要原因。

就如這次影評風暴中的當事人張藝謀,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已被好萊塢大片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反觀中國電影對世界的影響力,對世界影院的市佔率卻不存在,即便大陸國內的電影市場蓬勃發展,但張藝謀認為不能跨出去也就只能是「自娛自樂」。就如同印度的寶萊塢一樣,就算是世界上最大電影製片國,但也始終是「自娛自樂」。

張藝謀的這番話,顯現大陸電影人的企圖心,也反映了在「中國全面崛起」的時代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上話語權的相對薄弱與危機感。從「好萊塢」到「寶萊塢」,「中國電影」難道要讓自己成為「龍萊塢」才不算是「自娛自樂」嗎?在沒有對美國對外輸出的兩大利器「武器」與「好萊塢」有更多的警惕與批判之前,「中國電影往何處去」的問題顯然還看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