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期】「老漂族」來了,如何他鄉變故鄉

老漂族圖片文/關海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大陸的某些地區特別是大城市,逐漸出現一個群體——他們被稱為「老漂族」,指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離鄉背井,來到兒女生活和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

2016年10月19日,大陸國家衛計委公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稱,中國大陸流動人口達2.47億人,其中流動老人占將近1800萬,主要以低齡為主,其中有八成低於70歲。他們分散在大城市的各個角落,是在某個家庭的廚房裡忙碌做飯的父母;是某個幼兒園接送孫子的爺爺奶奶;是在某個公園帶孫子玩耍的姥姥姥爺……

來自安徽的老李就是「老漂族」中的一員。每天早上6點,60歲的老李準時起床,簡單的洗漱後迅速地趕去小區附近的菜場買菜,接著準備早餐;早上7點半前,必須把孫子送到幼兒園,接著回家刷碗、洗衣服、做家務;傍晚5點10分,去幼兒園接孫子回家,這就是她每天的固定日程。

老李的兒子在北京工作。之後兒子在北京買了房子,結了婚有了孩子,就算安下了家。為了方便照顧孫子,兩年前老李被兒子接到北京生活,從此他過上了「北漂」的生活。「孩子們工作都很忙,按時下班都保證不了,孫子更是沒人帶,這個時候我們肯定要伸把手。現在保姆難找,工資要得又高,把孫子交給完全陌生的保姆,別說孩子們不放心,我首先就反對。」就這樣,為了孩子們的工作、家庭,老李寧願自己背井離鄉,吃苦受累。孫子的健康成長,成為她生活中最大的快樂。

背井離鄉,在北京生活,老李也有遺憾。原來她現在是跟老伴兩地分居。老李還有個女兒,老伴是去上海給女兒帶孩子去了。「我跟老伴一起風雨幾十年,從未分開過,現在為了孩子分開了,心裡真不是滋味。」老李說,雖然彼此想念,但是即使老伴有事來北京,或者她去上海,兩人的相聚也是很短暫,因為不放心孫子。

而平時,完成了帶孩子、做家務的工作,老李在北京也沒有朋友、也沒有熟悉的地方去玩,基本就在家待著或者在家附近轉轉。他表示,自己普通話說得也不好,不好意思和別人搭話。

老李的生活狀態代表了大多數「老漂族」的情況。年輕的時候,他們含辛茹苦,一心供養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孩子長大了,在異鄉奮鬥打拼,終於小有成績,或者為了孝順,或者為了撫養下一代,會將老人們接到城裡來,一家人以這樣的方式在異鄉團圓。然而,對於老人們來說,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除了天倫之樂,還有人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與不適應。

「精神空巢」的問題普遍存在於老漂族中——老年人離開熟悉的故鄉,需要重建社交圈,但由於語言、生活習慣等原因而難以融入新城市,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且與兒女有觀念和習慣的分歧,家庭中也有代溝和隔閡等。

隨著大陸「老漂族」隊伍的不斷壯大,關注老漂族,解決「老漂族」的實際需求,應該成為子女和全大陸社會關注的問題。除了子女多關心交流,也要大陸有關部門行動起來,為老漂族們創造一個新環境,不僅是流動老人融入城市,而且需要他們和城市之間相互接納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