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期】中國特大城市的人口困局與突圍

浙江發展特色小鎮,整合產業、文化、旅遊和社區功能為一個平臺。圖為浙江長興的百億級新能源小鎮建設。(新華社 徐昱 攝)

浙江發展特色小鎮,整合產業、文化、旅遊和社區功能為一個平臺。圖為浙江長興的百億級新能源小鎮建設。(新華社 徐昱 攝)

文編/林素卿

今年8月大陸《經濟參考報》刊載題為《北上廣深人口調控:困局與突圍》的報導。報導指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人口淨流入大城市均已開始實施積分落戶政策與人口總量調控。

北京市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六區(東城、西城、朝陽、海澱、豐台、石景山區)人口同比減少11萬人;上海市統計局今年2月份公佈的資料顯示,2015年末上海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新世紀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而根據廣州市統計局公佈的資料,廣州市過去5年間常住人口總共僅增長了30餘萬人,增速較過去10年出現階段性放緩。

根據此前北、上、廣、深設定的各自的人口紅線,今後五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長空間分別為129.5萬人、84.73萬人、199.89萬人、342.11萬人。

積分落戶政策與人口調控之間如何協調,也成為上海、廣州、深圳等大陸超大城市面臨的問題。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稱,從空間結構上看,特大城市都存在中心城人口比重偏高、人口密度過大的問題,需要向周邊區域疏解人口。從年齡結構上看,特大城市戶籍老齡化比較嚴重,特別是中心區尤為嚴重。

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流動人口已成為北京黃金年齡段的就業主體,在北京16至19歲、20至24歲、25至29歲的常住就業人口中,流動人口分別約占92%、70%和54%,部分行業對流動人口的需求非常旺盛。對此,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表示,對於大城市的人口調控,更應該注重人口結構、素質和合理佈局。

一些專家也提出,中國大陸特大城市人口調控應通過優化人口空間佈局,改善人口結構,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