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1期】工地求生學──大學生活的必修課

生猛活跳

台大新生訓練  (網路圖片)
        9月開學月,按照以往的經驗,大家都必須經歷註冊繳費、選課等等環節,在忙碌的同時,你是否也注意到學校裡頭有一些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變動呢?這些趁著暑假進行的工程也多少帶給校園內一些驚喜:東邊新蓋了一棟樓,西面老校舍拉了皮,這些工程看似為學校的環境「汰舊換新」,也宣誓「教學品質」的再提昇,彷彿是學校送給學生的新學期禮物。然而最近的幾則開學後的校園新聞,卻間接反應了整個高等教育的校園環境問題,也暗示著校方與學生間不對等的關係。


沒有宿舍的開學日

施工中的東華大學學生宿舍(網路圖片)

        東華大學因新建學生宿舍趕不及在開學前完工,學校破天荒的宣布延遲開學一週。為了解決高達3000多名學生住宿的問題,校方除以舊校舍作為臨時宿舍使用外,另外商借周邊旅館與他校的宿舍應急,並以交通接駁的方式解決學生上下課的交通問題。待11月宿舍完工驗收後,再將學生接回校區宿舍居住。

        猶記今年三月東華大學校外一處鐵皮屋出租宿舍失火,造成一死九傷的慘劇,再次凸顯學生住宿安全的問題;從報章雜誌對公私立大學周邊房地產評價,經常會以收租學區作為訴求,顯示台灣高等教育在急速擴充同時,攸關學生的居住人身安全卻交由市場機制解決,使得學生必須考量經濟、交通等因素,被迫在租屋市場自謀生路,也使得校外住宿安全問題一再成為求學路上揮之不去的陰霾。
        從每年學校的招生人數、宿舍工程進度的安排這兩個看似沒有關連的問題出發,可以大膽的推論:若是招生人數已定,那麼學校也該已有相對應的教學空間與學生住宿的空間,即便是因涉及與花蓮師範兩校合併的程序,但若沒有相對「已完成」的硬體空間,那校方怎可進行招生?若校舍工程延誤是包商之間的糾紛所致,然而沒有提供已興建完成住宿空間的校方,恐不只是行政不力,而是根本無視於學生基本生活必要空間的提供,只圖順利滿招、收取學費,已與學店無異。

四不與一沒有的校園

        東華的窘境隨著開學越演越烈的同時,在台灣大學的新生訓練集會時,校長李嗣涔對著新生提出「四不」: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單車不亂停、不要蹺課。引來許多非議。李校長這次變身為「教官」所引發的非議,讓人禁不住想起他的另外一次變身:今年六月台大畢業典禮上,他也曾發表「給社會新鮮人的十四點建議」,「勉勵」台大畢業生「不要太在乎薪水、準時上下班,職位與升遷」,完全化身為企業代理人的諄諄教誨,至今還讓人印信深刻。

        多數對於李校長此類言行的批評,集中在其將小學生層次的品德教育當作最高的大學教育標竿,已然使大學教育所追求的知識與精神層面的高度,下降到生活規範的基本訓練,不知是校長的層次只在追求道德的低標,還是目前學生的程度還沒有到足以進入知識殿堂,只好一再耳提面命:四不。

        但對於許多台大學生來說,單車不亂停的要求似乎越來越天方夜譚。近年台大陸續接受企業捐款,校園內的建築樓地板面積更隨著五年500億的經費挹注而瘋狂飆高,整個校園的空間日益顯得擁擠,新大樓的興建往往只著重於教學研究的空間是否能符合各系所教授的需求,並未相適應的提供學生所需要的使用空間,隨著台大社會科學研究院下各系所逐步由徐州路院區遷回校本部,整個校園空間人群活動密度的增高,也衍生更多擁擠與設施不足的問題。

        從校內民生必須來檢視,台大校本部校區內主要提供平價餐飲的區域僅有少少的四區,多數師生日常的飲食仍需要依賴周邊復興南路、基隆路、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公館商圈)一帶的店家,每逢中餐或晚餐時間,校園內的餐廳已呈現人滿為患的景象,不僅是可用餐的地點少,甚至在尖峰時期的座位數也非常不足。

        擁擠與設施不足也同樣反映在腳踏車的問題方面:台大校園環境遼闊,課堂與課堂間時間有限,若系所大樓周邊沒有為學生規劃簡便的腳踏車停車位,只是一昧的道德勸說單車不亂停,卻忽略停擁擠與混亂的現象,成因正是源自空間規劃對於多數使用者的無視,試問台大校區內有多少大樓內有提供腳踏車停車位?幾乎是寥寥可數,也難怪腳踏車無序塞擠在教室集中的區域,開學的混亂就直接地反應了在「四不」之外的生活現實:一個沒有考量使用者的校園環境。

大學必修課:工地求生學

        不僅僅是台大與東華,這幾年每逢開學卻經常可以看到校園內的工程來不及完工,校園裡頭還到處堆放物料工具與廢棄物,整個環境活像是做了壞事來不及擦屁股的小孩,給開學返校的學生與新生當場活逮。又或者整個校園欠缺合宜的設施與規劃,造成校園內不與周邊在上下課通勤時間的壅塞與紊亂,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危險,彷彿也是讓人置身在工地當中,無論如何,學著在工地裡頭求學求知、學著在凌亂擁擠的校園當中生存,也成了大學的必修課程之一。

        這些發生在高等教育校園環境的亂象,也如同台灣這個發展中國家的縮影,破壞與建設更迭出現,永遠也沒有辦法如同國外知名學府在校園中保留濃厚歷史感的人文景觀。這幾年的發展更加畸形,從公立大學的裁併到五年500億的重點扶植,這些既減肥又拔尖的政策成為校園環境變遷的新動力,透過經費分配與校區土地整合就進行新校舍改建與擴建,前文所敘述的兩所學校正是例證之一;而私校的狀況也更為緊張,除了要面對少子化的招生壓力外,也仍然透過各種方式擴建校舍,目標正是擺在大陸來台就讀的學生。

        說到底,這就是過去政府對高等教育管制的鬆綁與市場化的後遺症,為了追逐學術地位的標竿,許多研究背離了國家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反而著眼的是從全球排名作為國內與跨國招生的優勢,因而期刊論文的生產優先於一切,研究設備的擴充間接的帶來建築空間面積的增加。

        亦或者隨著國家普遍性的補助退場,各校校方只好儘可能的將攸關學生日常生活的項目與設施委外,以填補財務的不足,大大小小的BOT案填補了校園設施的不足,校方透過向BOT廠商收取的權利金提高了財務收入,而讓學生來承擔學習知識的高成本負擔,卻還能滿口無恥的告訴學生:「上學本身就是一種投資」。學校的發展成為最高指導原則,因而整個校園環境也像是處於永無止境的工地,成就了在校學生必修的一門課:工地求生學。

別讓校園民主空洞化

        當學校的行政權因去管制化與市場化而獨斷,從而使教育當局對各大學管理出現問題時,最好的箝制力量還是來自為數最多的受教者:學生。過去大學強調的校園民主自治,最後卻表現為「教授分權、院系分錢」的資源關係,而學生自治團體往往也淪為學生大型綜藝活動舉辦單位,對於學費調漲、住宿權利這些與受教權息息相關的課題,絲毫沒有著墨的能力,也更讓校方的行政權擴張,甚至出現如東華大學這般的開學沒有宿舍的荒唐行徑。

        校園民主不只是追求言論自由、實現代議政治的程序這些內容而已,也不是泛泛地的服從「多數原則」。對於我們學生而言,如何透過參與校園事務、瞭解學校發展方向與自己受教權益的爭取,也是一種民主的體現,從校園的環境來說,就是不再被動的等待校方所進行工程前的告知,反而是主動去理解為什麼校園始終在進行各類各樣的大樓興建,這些大樓又將是誰來使用?又是怎麼分配的?只有從自身最直接的感受出發,去理解自己在校園事務中的權利/力位置,也才能開展與校方討論的可能,換句話說,不作聲的羔羊,始終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開學了,當我們身處於龐大工地中求知時,這些環境所告訴我們的事情,不會只有建設願景的美好藍圖,相反的,這在提醒著我們任何一種新的發展,都可能與我們切身實質的利益相關,如果我們只見台大校長所揭示的四不低標,那麼也就只好讓工地求生學繼續的不停課,我們眼前的校園景觀與求學的生活環境,將越來越窘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