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2期】向太空爭和平 (一)

天宮一號標誌中國人成為航太民族

趙楚 (大陸航太科技專家)   

誰最先來到新邊疆誰將先接近未來
                       (網路圖片)

        1500年,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完成,自那是以後400年間,歐洲躍居星球文明發展的中心,率先實現產業革命,並最終發展出以帝國主義爲主要特徵的國家文明。這一文明曾創造出令人驚歎的奇跡,建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制度,但也造成了拿破崙戰爭直至世界大戰的空前歷史悲劇。

        人類生活依賴於對時間和空間的運用,借助知識和科技的進步,人類有史以來的數千年中,完成了在地球上由此地到遠方的歷程,那些最先掌握克服空間障礙手段的族群成了文明和歷史建構者,在畜力的時代是如此,在大航海的時代也是如此。而20世紀,憑依技術的飛速進步,從機械化到信息化,人類完成了從二度空間向三度空間的提升。最先進行遷徙和地理衝擊的民族,獲得了當初很大的競爭優勢,最先進行航海和航空的民族則獲得了近代世界強國的門票。克服更大空間障礙工具及其知識的人群,總是最容易接近未來,這已是無可爭議的歷史事實。

        20世紀中期以後,太空科技的競爭開始浮上大國的戰略前臺,冷戰期間美蘇的太空科技競爭因為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因而掩蓋了這一重大科技發展的普遍意義。1950~1960年代,美蘇為爭奪太空科技進行了瘋狂地競賽,支持這一競賽的動力並不僅僅是當年意識形態對立方所聲稱的理由,其本質上乃是一種基於歷史的直覺,誰先到達太空新邊疆,誰將率先接近未來。
美俄的太空文化具有歷史心理積澱
        美俄在太空領域得以領先,這除了當代史和科技基礎、國家戰略和政策等原因,還有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原因。在近代國家歷史上,除卻帝國主義的全球體系建造不說,最富於地理擴張激情的民族非美國人和俄羅斯人莫屬。美國人從最初的十三州到20世紀最後完成國家地理結構,其空間成長的幅度是令人驚異的。在制度文明和價值文明之外,美國國家成就不能說與這種幅員和地理的原因無關。俄羅斯的地理擴張更是臭名昭著。那種不顧一切地理和道義的限制,盲目地衝向遠方的歷史運動長達數百年,這不僅給民族留下展望的視野,也留下了一種深沉的自信,使他們不甘在新空間領域缺席。
        人類重大科技活動包含著一種獨特文化和歷史心理的形成。美俄持續數十年的太空活動,實際上已經在其社會內部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元素,航太活動和宇航員成為人們熟悉的一種事物,而不再是獵奇的對象。同時,太空活動的成果則普遍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比如GPS、新聞和電訊傳播等,早已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太空活動後發國家的落後不僅在科技本身,更基礎的還在於全民意識的落後,這一缺點不僅對太空科技政策造成困難,更是使太空活動變成與普通人日常生活無關的莫名其妙的桂冠,而這會從根本上造成太空及航太活動的困境。不能從單獨的太空科技具體成就上判斷一國的太空科技狀態,更需要的是從文化和社會形態上來觀察一國的太空科技前景,可以說,只有那些真正具備成熟、豐富的太空文化的民族才是太空民族。
關注當代無聲的天權競爭
        今日世界積極參與航太活動的國家,基本都是富於大國地位或抱有強烈未來大國雄心的國家。這些國家雖不能建立完善的太空科技體系,但他們意識到在未來的競爭中,缺席就意味著落伍,甚至永久落伍。所以,除了英、法、德、日等傳統大國外,印度、巴西、韓國等都通過國際合作或自力發展,對太空項目竭力涉足。
        人類在近代開始從意識上自覺地建構其制權的概念,並在制權的指導下進行國家重大科技及國防建設。美蘇最初的太空競爭,第一個動力是所謂國家威望,這明顯是冷戰色彩濃厚的一個意識形態理由。但很快這種貌似錦標競爭的活動就成了實實在在的力量搏鬥。隨著太空科技在通信、感知、信號傳輸等多方面的複雜運用,戰略家開始意識到,人類軍事制權已經從一般航空空間的三維領域超升到航太空間的高邊疆。
        航太不僅是現代國防輔助性的力量,它本身正成為現代國防軍事力量的關節點和核心構建。誰控制太空,誰就將贏得戰爭。美俄已成立太空部隊,而其空中力量的發展方向已非常清晰地界定為空天複合的力量。最新的動態顯示,美俄都已悄悄展開空天攻防的戰法研究,並根據這種研究提出裝備發展的方向,為此整合基礎科技和高新科技。
        另一方面,圍繞太空及航太科技展開的競爭也已與國家新科技及產業化發展融爲一體。這一點美國走的最遠,而其航太活動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協調也最為完好。而由於國家發展的總體狀況,俄羅斯無疑爲歷史的不協調支付了慘痛的代價。這也是中國人可以追上來的機會之一。可以預言,無天權制天權、制太空權無國防的時代正在到來,而太空作戰與歷史上任何形態的作戰都有根本的不同,忽略這一點,必將付出未來安全的代價。
21世紀中國人不應在太空探險中缺席
        中國太空科技基礎薄弱,但相比其他重要科技領域,數十年來,應該說是成果最突出的。中國人曾失去了大航海的歷史機遇,而目前太空科技的進步對於民族未來實具有不可限量的意義。永久性國際空間站不僅將最後確立中國的大國地位,標誌著150多年來中華民族和文明從低潮回升到正常的地位,也將為未來民族發展開拓新的異度空間。相比蘇聯的太空科技發展歷程,經過30年變化的中國航太在市場化和產業意識方面,要進步太多,但相比美國尚有很大不足。美蘇太空競賽最有啟發的一點做在於:正如其他科技和產業發展一樣,假如沒有良好的市場經濟體系的支持和良性的社會體制的支持,一個國家不可能長久保持參與太空科技發展的基礎。因此,中國作爲航太民族,其需要做的不僅在科技本身,更在總體社會的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在爲「天宮一號」的升空,以及與「神舟八號」的對接試驗而喝彩的同時,也不妨保持適當的冷靜。
(資料來源:大洋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