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領略內蒙古邊疆風情

文編/Daisy

內蒙古不僅有蒼茫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更有讓你眼前一亮的邊疆小鎮,絕對會為你的旅行增色。如果說內蒙古草原是以大美的姿態強烈的衝擊著視覺神經,那麼這些邊疆小鎮的獨有風情卻在以它的悠閒、寧靜、純粹的鄉村氣息慢慢打動你,感染你。 

「臨江屯」的牧歌絕唱

在內蒙古和俄羅斯接壤的地方有一條河叫額爾古納河,是中蘇的界河,在河邊有一個屯子叫「臨江屯」。此地在大興安嶺地區地處大陸最北邊陲的最重要的原始林區之一的森林深處,從室韋經過太平村後到達。此地聚居者為華俄後裔,現生活在這裡的華俄後裔為第三代、第四代。他們除了保留中華民族的一些風俗外,還沿襲一些濃厚的俄羅斯特有習俗,如居住木刻楞、過俄漢兩個民族的主要節慶日等。

臨江屯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屯子不大,有三分之二是俄羅斯血統。那裡的人純樸、好客,世世代代守候著最原始的生活民俗。身在此,悉心聆聽白樺林和黑樺林的悠悠囈語,在中俄界河邊馭馬長奔,穿越天堂草原呼倫貝爾和童話森林莫爾道嘎,體驗俄式風情建築。盡情地避開庸俗塵世的干擾,獨享寧靜祥和的自然之光。

去臨江屯是一段美麗的行程,這裡蔚藍的天、白的雲、清新的空氣,然後是滿眼的草原,像地毯一樣伸向遠方。散珠般滾落草原的牛群、羊群、馬群,車子在草原上飛奔,像長了翅膀的雄鷹。當眼前的景色漸漸過渡到森林和耕地,便是進入了額爾古納濕地了。

車子沿河而行,就像徐徐打開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開闊的河岸階地和舒緩綿長的坡面上,金黃的麥田、油菜花和休養的黑土地縱橫交錯,像一塊巨大的調色板,成片的白樺林、松樹林,給這畫面添上寫意的一筆。突然,像銀帶飄曳一樣的額爾古納河,稍微躊躇了一下,略繞了個彎,眼前出現了一個村莊,安靜的依偎在江邊。這,就是臨江屯了。

臨江屯三面環山,西北面有一小山崗,是俯瞰臨江屯及周邊景色的好去處。清晨時分的臨江屯,如同一個夢幻世界:因為水量充沛的緣故,當太陽露了頭臉,河邊、田梗、水塘便升起大片大片的霧氣,籠罩著樹林、草地。霧氣隨風而來,村子像浸潤在稀薄的牛乳中一般。太陽冉冉升起,炊煙也起來了,陽光被薄霧濾過,柔美地流瀉了一地金色。依稀能看到身影綽綽的人們,已經有村民開始放牧牛馬,陽光給這些人兒牛兒馬兒鑲上了一道金邊。許多院落,已經開始了擠牛奶的工作,芬芳甜美的氣息,便四處流淌在這美麗的村莊。

除了晨景,臨江屯的夕照落日也是值得品味的。可以就在自家門前的鞦韆上,盪悠著你的閒暇時光,看暮日中歸來的牧民和牛馬。幢幢的木刻楞在夕陽下拉了長長的身影,和木柵欄的影子交疊在一起,泛著溫暖的光輝。抬頭看西北面的小山崗,落日彤紅了半邊天,山崗上偶有旅客或牧歸的人,與天際線構成了好看的剪影。最妙的是爬上山崗,看五彩繽紛的臨江屯漸入暮色,額爾古納河泛著金光,恬靜美好。

村子很小,只有82戶人家。沒有柏油路,那些木房子,其實是俄羅斯風格的「木刻楞」,這些用原木交錯壘起的俄式房子,原木之間填有青苔,屋頂鋪著用斧子劈成的薄木板,房檐和窗框上都飾有別緻的木板雕花圖案。一幢幢,童話般地立著。房子的四周斜斜地圍了一圈低矮柵欄。裡面種了菜、向日葵和各色鮮花。窗台上也擺滿了花,許多院子能看到纏繞著枝蔓的鞦韆。置身在這樣一個村莊,就像走進了童話世界。

臨江屯村民們居住的並不是普通的住宅,而是一幢幢被稱作「木刻楞」的小型建築裡,之所以稱它為建築,是因為從外形看來,的確頗具藝術鑒賞性,讓人感覺是碰到了童話裡的「魔法屋」。

選一處視野開闊的「木刻楞」房間,在天好的時候坐在床邊向窗外遠遠望去,蔚藍的天空下,額爾古納河靜靜流淌著,河對面沒有村莊,只有起伏的山脈、茂密的植被,還有一座瞭望塔,一切都靜靜的,這種寧靜中的遠眺和凝視,也是最好的休息。

大陸唯一俄羅斯族民族鄉「恩和」

從北疆內蒙古自治區東北端的呼倫貝爾市,沿著大興安嶺山間的公路一路向北穿行,200多公里,就到了中國大陸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恩和。

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是中國大陸俄羅斯族最大的聚集地,近一半的人口是俄羅斯族及華俄後裔。走在街上,會不時碰到金髮、碧眼、高顴骨、深眼窩的俄羅斯族居民。他們雖有歐洲人的面孔,但一張口說話卻是一口地道的東北口音,驚詫之餘的話語間,總能透出一股親切。

恩和民族鄉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赤塔州相望,這裡的民居深受西伯利亞農莊建築風格影響。走進恩和,時間彷彿瞬間慢了下來。

道路旁俄式的「木刻楞」房屋恬靜安然,用木籬笆圍成的院牆下,花朵迎著陽光向道路上的行人招手,靜謐中透著熱情。隨著來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的遊客越來越多,每當春季天暖和了,許多居民都會修繕或新建「木刻楞」房屋用於發展旅遊。鋸木聲在山間原野上迴盪,清新的空氣中夾雜著沁人心脾的木材香氣,令人心情舒暢。

任憑時代如何前行,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的「木刻楞」房屋仍然保持著古老的建造技藝:用整根圓木拼接,交錯堆疊出牆壁,兩層牆壁中間夾雜一層苔蘚用於保溫隔熱,然後建造出房屋的尖頂。預先留出的窗框,要用帶有俄式木刻花紋的木條做裝飾。

一座「木刻楞」建成了,總是能激起過往的人們進屋觀賞的慾望。正是這獨具特色的異國風情,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不遠千里前來遊覽。

藍天、青草、碧水、白雲,坐落在呼倫貝爾草原深處的恩和從來就不缺乏水的浸潤,凝重的濕氣也讓這裡的雲彩變幻多端,讓這座小鎮如童話般夢幻。

清晨,小鎮被霧氣籠罩,當第一縷曙光彌散在霧氣中,小鎮立即被暖暖的紅橙色包圍起來。同樣被渲染成金色的雲彩流動著,一會兒還是一批奔騰的駿馬,一會兒又飄散成點綴在天空上的羊群模樣。

這時,雲霞和小鎮融為一體,金燦燦的陽光讓小鎮充滿溫暖和生機,來自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只會情不自禁地按下相機的快門。

恩和鄉的俄羅斯族勤勞純樸、能歌善舞,依然保留著許多俄羅斯人的傳統和生活習慣,在勞作、民居、飲食、服飾、婚俗、節慶和民間藝術等方面都能夠充分展示道地的俄羅斯族民俗風情,當地群眾酷愛清潔、熱情好客。他們與居住在當地的漢、蒙等其他民族和睦相處,互相交融,形成了恩和鄉以俄羅斯族文化為主,以其他民族文化為輔的多元文化特徵。

至今,每年4月的「巴斯克節」依然是恩和鄉俄羅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隆重程度不亞於漢族的春節。如同漢族在春天即將來臨時過春節一般,俄羅斯族的人們也會忙著將房屋粉刷一新,精心布置聖像聖龕,在節日來臨前製作風味美食。節日期間,男女老少都要身著盛裝,互相問候。

「巴斯克節」要持續一周,其中最有特色的風俗要數「撞彩蛋」了。節日前,俄羅斯族居民會把煮熟的雞蛋染成五顏六色,有的還要繪製上極為漂亮的圖案。節日來臨,孩子們出門時,口袋裡總要裝滿彩蛋。小伙伴們見面了,不僅要互致問候,還要拿出彩蛋,彼此相互碰撞,比試硬度,這是最令孩子們著迷的活動。

節日期間,不論到哪個居民家做客,主人都會以彩蛋款待客人。每逢「巴斯克節」,有很多的遊客慕名而來,體驗獨具特色的俄羅斯族風情,同當地俄羅斯族群眾、華俄後裔一起撞彩蛋、打列巴,載歌載舞歡慶節日。

到了恩和,起個大早拍攝日出之後,誰也無法抵禦俄羅斯風味美食的誘惑。走進「木刻楞」餐廳,厚重的實木桌椅已經透露出俄羅斯族居民敦厚的熱情。剛剛出爐的麵包,抹上厚厚的奶油和藍莓醬,溫暖甜膩的味道刺激著每一位食客的味蕾。烤腸也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美味的餐食早已經讓人把對攝入過多高熱量食物的擔憂拋到九霄雲外。

一條潺潺的溪流穿過恩和小鎮,水為小鎮注入了令人歡快的生命力,也為小鎮帶來靈秀的生氣。沿著河流行走,可以徑直穿過小鎮。走過一座石板橋,河岸畔的樹蔭下,總能見到當地人在溪流邊垂釣。微風襲來,夾雜著青草的香氣,這一刻,時間彷彿也放慢了腳步,人們悠然自得地享受著大自然的純淨,心底的愜意油然而生。

結束了一天的遊玩,傍晚,當主人端出豐盛的晚餐,又會引得客人由衷讚嘆。列巴麵包、奶油、藍莓醬是標準的主食,土豆泥肉餅是地道俄羅斯風味,木耳、蘑菇、鮮魚是大興安嶺山區的本地特產,還有蘇巴湯、俄式烤肉。品嚐著道地的風味美食,好客的主人總會送上一杯凜冽的伏特加。這時,烈酒不再讓人望而生畏,這時,烈酒已成了讓人一飲而盡表達豪情的必需品。

豪情,當然少不了高歌。在恩和,人人會唱《喀秋莎》。在手風琴歡快的音樂聲中,俄語和漢語夾雜在一起,歌聲此起彼伏,熱情洋溢。這時,穿著俄羅斯民族服裝的當地人總會跳起熱情奔放的民間舞蹈。舞到高潮,客人也會情不自禁加入舞蹈的行列,場面一片歡騰。

阿爾山

阿爾山,對於台灣人而言,也許並不熟悉,初聽此名還以為這個城市像黃山、景崗山、峨嵋山一樣,既是山峰又是市名,然而真正了解後卻並不是那麼一回事,阿爾山並非山,在蒙古語中是「熱的聖泉」之意,是因泉而名,卻偏偏要取名阿爾山,咋聽似乎矛盾重重,讓人一頭霧水,不過如此一來想必會讓每一位遊客都印象深刻。

若是你開車前往滿洲里,在大興安嶺山脈的南麓,會遇到這座風情小城。外觀上看這座小城幾乎與北歐城市沒有什麼區別,城裡的建築大多是兩三層的歐式小樓,就連這座建造半個世紀前的老火車站都有一種中歐的風格。

冬天的阿爾山,皚皚白雪將山巒、草甸、森林、河流、村莊都裝點得冰清玉潔、銀裝素裹,遠遠望去,像是蓋了一層雪白的棉被一般,車行其間,窗外的美景如同畫卷般徐徐展開,穿林海、跨雪原、觀霧凇、泡溫泉、坐雪橇、住冰屋。遊在其中恍若置身童話世界。當你一旦漫步在這個小城的每一條孤獨的街道上,舉目凝視形形色色的風格迥異的建築時,你會有一種出國的感覺,讓你很好地享受到北歐風情。

更令人驚喜的是,居然在這裡可以看到大陸其他地方早已絕跡的綠皮車,每天有不同的車次開往烏蘭浩特和瀋陽等東北內蒙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