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奴役讀者的歐洲文明史教科書(一)

文/王睿

繼上一期在《犇報》提到何新先生論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偽造古希臘歷史文明之外,還論證古羅馬歷史也遭人偽造。

野蠻征服文明?

現代希臘人是以白種斯拉夫人為主的混血民族,並不同於上古居住希臘半島的小亞細亞人為主的地中海混血人種;一如在義大利半島創建古羅馬文明的,也是黑髮褐膚的地中海人種。後者敵視那些當時只會說鳥獸語的白種人蠻族(Barbarian),如日耳曼人、高盧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等。然而,正是這些西北歐蠻族毀滅了源自亞非的古希羅地中海文明,但我們的教科書卻說被野蠻毀滅的古希羅文明,是當今以白人蠻族後裔為主體的歐美文化的根源,是近代西方國家所緬懷與追求的理念云云。

誠然,史料表明是中國漢朝北擊匈奴,北匈奴西遷高緯度的歐洲,導致歐洲蠻族南下滅亡西羅馬帝國。但這正說明除了南匈奴融合於漢朝之外,古代亞洲是文明驅逐野蠻,而古代歐洲卻是「敗走的野蠻征服輝煌的文明」。

歐洲文明既然說服不了野蠻,就被蠻族征服而進入長達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正因為白人蠻族主宰歐洲,加上不容異己的基督教一神信仰專斷歐洲人的思想,古希羅文明才早在歐洲10個黑暗世紀之內──甚至在更早時就已消亡殆盡。以教科書言之鑿鑿的埃及亞歷山卓港藏書70萬卷的圖書館為例,這間傳說中的「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中心」,早在公元前夕凱撒征服埃及的戰火中遭到焚毀;公元392年,狄奧多西一世欽定基督教為羅馬國教之後,又拆除這間保存異教徒思想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其中文獻再遭狂熱教徒的焚毀。至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時,該處或剩斷簡殘編,或已蕩然無存。(菲利普‧希提《阿拉伯通史》)

羅馬帝國希臘化?

但為了抬舉「羅馬共和」,明明同是君主集權,屋大維被奉為「奧古斯都」,凱撒卻是「引起熱愛共和人士的反感」,而不說其本質是權力鬥爭勝負的結果。歐洲羅馬帝國盛世才兩百年,便走向衰敗,據說是「由於帝國版圖擴張太快,並且境內民族眾多,文化習俗各有不同,所以在管理上相當不容易,…」加上昏君當朝,再加上日耳曼人自三世紀開始南侵云云,羅馬帝國隨之褪色──教科書說這是羅馬「共和精神的喪失」使然。這等於表示共和體制只能適用於小城邦時代,而不適用於多民族和異文化的大範圍管理,遑論所謂終結歷史的全球化時代。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帝國的政治重心東移至今日土耳其境內的伊斯坦堡附近。此後,新羅馬帝國以小亞細亞文明為基礎,在君士坦丁堡延續十一世帝統,超過千年之久。這期間,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俄國、中國、甚至西歐國家都視其為「羅馬帝國」;但我們的教科書卻說:「雖然他們以羅馬人自居,但是主要的語言卻逐漸從拉丁文轉變成希臘文,並且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深,使其展現出與羅馬帝國不同的樣貌。」後者顯然是意圖將文明重心遷至亞洲的新羅馬帝國,從歐洲人建構的世界文明譜系中剔除,或至少是幫從這種意圖。

何新說:「君士坦丁堡帝國一直以羅馬帝國正宗繼承人自居。他們的官方語言始終是拉丁語。…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會被認為是一種侮辱,因為他們眼中的『希臘人』意味著『原始的不文明的人』。」何新的說法,是基於上古希臘半島屬於亞非古文明的邊陲地區,而非相反的史實和邏輯。東移君士坦丁堡的新羅馬帝國,是因為當時西亞地區的富庶和文明,才展現出與歐洲舊羅馬帝國「不同的樣貌」;反之,歐洲舊羅馬帝國之所以有了「不同的樣貌」,是因為西北歐白人蠻族的入侵和帝國管理失能,而不是什麼「共和精神的喪失」所致。

不過,古羅馬地中海文明的真正消失,除了三世紀以降歐洲北方蠻族的打擊之外,更緣於近世五百年來一種文明偽造和改編的巨大工程。

例如「蠻族」問題,我們的教科書一再說是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其後,歐洲分崩離析成數個封建王國,彼此征伐不斷,卻迄今未再統一。事實上,歐洲這種政治格局是來自亞洲的匈奴王阿提拉所致──後者被五世紀的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又被稱為「黃禍」,可見其影響歐洲之巨。是阿提拉把北歐叢林中的日耳曼人趕向歷史舞台,又終結了舊羅馬帝國的有生力量。

此前在公元431年和443年,新羅馬帝國兩度被迫和匈奴人簽訂城下之盟,向匈奴人交納貢稅。公元448年時,阿提拉已建立由鹹海至大西洋岸橫跨歐亞的匈奴帝國;至公元452年,阿提拉攻陷舊羅馬帝國首都拉韋納(Ravenna),後者已名存實亡。日耳曼等蠻族只是在阿提拉死後撿到個便宜物件,然後分贓成10個王國,後者自然不是羅馬人種族的正統繼承者。因此,歐洲從統一帝國轉變為近代民族國家林立的格局,與古羅馬文明毫無關係,其肇因是亞洲的匈奴人入歐。而從歐亞大陸的地緣互動因素來看,這又是東亞中國統一盛世的影響使然。

蠻族真相?

此後,白人蠻族不但無法駕馭一個統一的歐陸大帝國,無力「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而且受限於自身的文明水平,他們還得進一步借重源自西亞的基督教話語來控制各國的民眾,使歐洲陷入長達千年農奴制經濟的「黑暗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基督古教固然是在地中海人種統治歐洲的羅馬帝國時代成為國教,但歐洲的教會地位高於世俗王權,卻是白人蠻族滅亡舊羅馬帝國之後的歷史發展;反之,遷都小亞細亞的新羅馬帝國則是王權高於教權,皇帝是最高的宗教領導人,並解除了野蠻的奴隸制。兩相比較,可見歐亞文明殊異,「橘逾淮為枳」,基督教會日後的東西大分裂,誠屬必然發展。

至於十一世紀開始的十字軍東征,未必是什麼宗教因素的「聖戰」,而不過是蠻族劫掠文明物件的歷史延伸,這時候的蠻族後裔已能運用宗教話語來描繪自己的行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