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自治區融水縣香粉鄉大方村是深山裡的一個苗族村寨。然而,兩年前的這裡,並不是這幅模樣。
這一切的改變,都因為村裡來了一位年輕人。他叫王鋒,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是個「80後」。2年前,他掛職到香粉鄉任副書記,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撿垃圾。
一根火鉗,一個麻袋,沿著穿村而過的六甲河,王鋒一撿就是一整天。身為名校博士,卻天天與骯臟打交道,王鋒起初的確心有不甘。
在大方村的村頭巷尾,這個城裡來的白凈小夥兒,天天穿戴整齊地在撿垃圾。日子久了,大家便不好意思再亂扔垃圾。
王鋒欣喜村莊的變化,而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必須發動群眾。於是,挨家挨戶發放垃圾桶,教會村民垃圾分類,成了王鋒每日的新功課。
但讓王鋒頭疼的是,有些村民根本不配合。改變他們祖祖輩輩形成的習慣,絕非易事,有的人家王鋒硬著頭皮去了十多次。
一次又一次登門拜訪,垃圾分類終於在村民中推廣開來。為了拿出一套當地適用的垃圾處理模式,王鋒閱讀大量文獻參考,研究國外先進技術,經常鑽研到深夜。
單單一座垃圾池的設計方案,王鋒就修改了不下十次。多少個夜晚,他形單影隻坐在桌前,僅有一盞台燈陪伴。
經過半年的反復論證和修改,多功能垃圾池終於誕生了。這一垃圾池易晾乾、易焚燒,造價還遠低於同類產品。
王鋒的掛職結束了,留在大山裡的不僅僅是一套完備的垃圾處理模式,還有村民環保意識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