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與辯證唯物論(4)
■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這幾期《書簡》,和大家談了不少禪學中關於辯證法的內容。對於禪學的各個派別,我倒是覺得可以探討一下它們中的「辯證法」的內涵。從這個觀點╱視角來比較不同的宗派,在不同時期的差別和內涵,這或者是很有意義的。我一直以為應該有新的觀點╱視角去看待和研究傳統的東西,這當然也包括禪學、佛學的。
我有時遇到基督徒或佛教界的朋友,他們往往熱心於和我談及,要相信有天堂,或西方極樂世界的事。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不爭辯,也不討論。按這類問題均無法證實,也無法否定的,就憑個人了。所謂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至於言往生、來世,多為這類事認真亦不需要。古往今來無人知道這個答案,也永遠無解,何得認真?而一般所謂認得真神、西方極樂世界等等,多為個人的感覺,不具「普適」的(universal),或說是「客觀的真實」。一句話,「宗教是為有此需要的人所創造的」。需要宗教的人,就會信;無此需要者,自然就不信了。如是而已!當然,宗教在人類的歷史過程中起了很大的影響,如佛教、基督教均和中國、西方的文化(人生哲學)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個文化的現象,社會的現象,乃至因宗教引起的社會(世界)的矛盾確值得吾人認真對待。這才是問題的所在。另外,重要的一點是,不論信佛、信神,總不得和目前已知的科學(知識)相違背。我們往往也見到一些信佛、信神者,因為缺少現代的科學知識,而被騙,而走火入魔的。此類悲劇往往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有一些常識,一些科學的常識。可見,宗教信仰是表面現象,它的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才是真實的所在。宗教界的人士,信佛、信主的人應將重點放在這個上面,來造福眾生、世人,這樣才有意義。如只圖個人追求極樂世界或永生,其實是狹隘乃至自私的。我就佩服這句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們還注意到,佛經中常用:無,非,不;A非A,這樣的格式、邏輯。這裡所提的,其實是:否定遮詮、雙遣雙非的格式。有一回,毛澤東見到趙樸初(大陸有名的佛界人士),就問候說:你是趙樸初非趙樸初。趙回答:我非趙樸初。其實,其義涵就是辯證法的核心:對立與統一。佛經裡是充滿了辯證法的,其中不乏對立統一的概念。只是,其中往往不能堅持這個思維,而混淆了主體和客體的對立性,陷入了唯心的窠臼。禪宗的發展,在某個意義上,注入了更多的唯物思維,也因此,後來它的發展幾乎到了否定「佛教」的作用──源於佛教,而否定佛教。
前段時候,台灣聖嚴法師圓寂。他生前有言:本來無我,故生死無忌(大意)。這個思想和唯物主義者是一致的。人之有「我」的意識,得有個物質基礎──身體的細胞等(物質先於意識;存在了乃有意識;物質是第一性)。如果沒有了這個物質基礎(生前、死後),也就無「我」了。故言:本來無我。因為,身體是細胞的物質的聚合,有始也有終,乃自然之現象(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明白了這個事實,也就知死之必然,故無忌生死。這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態度。毛澤東有言: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也就無忌(懼)於生死了。(自然不能理解為,不怕死而做傷天害理之事。)
我經常和信教的朋友說,你們能「入」得了宗教,如也能「出」得了宗教,境界豈不更高?!有了「入教」的經歷,再有「出教」的經歷,人生的感悟一定是更深的!(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