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七千多萬人五年脫貧:「不可能的任務」如何成為可能?

♦ 文編/江英士

地處大陸中部大別山區的安徽省金寨縣是高寒貧苦之地。生活在這裏的王德安年邁體弱,缺乏勞動能力,而他的妻子智力殘疾,更令家境雪上加霜。

在大陸,這是一個典型「因病致貧」的無資源、無勞力、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貧困戶。去年,王德安家年收入還不足2000元(人民幣,下同),短短一年時間,這個數字已經突破了5000元。

給王德安家帶來巨大變化的是金寨縣去年開始推廣的精準扶貧——「太陽能發電扶貧」。家裝太陽能發電,部分自用,部分賣給電站,「只要有陽光就有收入」。

去年,王德安所在的郭店村為十一戶貧困戶安裝共33KW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戶均增收3000元。

去年年底,王德安家安裝了3KW太陽能發電裝置,日均發電量9度以上。「現在不僅用電不花錢,賣電還有收入。」王德安說,「多虧了這個太陽能發電,我坐在家裏也能掙到生活費。」

結合國情、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得出的「中國式扶貧」經驗包括太陽能扶貧、整村推進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扶貧、連片開發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等,這些都是「精準扶貧」的成功實踐。

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4年底,大陸仍有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七千多萬人。這個人口數幾乎相當於法國與紐西蘭兩國的人口總和。而在此之前的三十多年裏,以農村現行貧困標準「當年價每人每年2800元」衡量,大陸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減少了七億,幾乎相當於如今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的人口總和。

分析人士表示,大陸致力於在未來五年內使七千多萬人脫貧,這個脫貧經驗可以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及對外援助間接幫助世界完成減貧目標。

以安徽為例,這個大陸貧困人口數量第八位的省份,在推進貧困戶裝設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同時,還在貧困村建設太陽能集電站,讓許多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空殼村」有了收入,也為整村脫貧奠定了基礎。

當地基層扶貧幹部認為,太陽能扶貧將太陽能應用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針對的是貧困人口中脫貧難度大的「三無」貧困戶,變「漫灌」為「滴灌」,太陽能扶貧是非常符合精準扶貧要求的扶貧舉措。

自1949年以來,大陸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扶貧經驗,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探索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減貧之路,實現了從單純「輸血」,到「輸血」「造血」相結合,最終依靠「造血」脫貧致富的轉變。

根據大陸的規劃,到2020年,將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五千萬人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兩千多萬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制度覆蓋範圍,實行社保政策保障的脫貧。

扶貧專家認為,大陸將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職業技能培訓、整村推進、易地搬遷、社會保障等舉措將成為扶貧開發工作「主軸」。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大陸扶貧策略已非「碎片化」的漫天撒鹽,而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多種扶貧脫貧手段的綜合化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