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江英士
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11月24日至25日在蘇州舉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在太湖畔再度聚首,就加強互聯互通、貿易投資、金融、農業、人文交流等領域合作進行對談。會議發表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兩份文件。
這是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成為「16+1」合作進程中一個新里程碑。
新起點
近來,中國大陸外交的「歐洲季」高潮不斷。繼習近平訪英,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相繼訪華之後,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又在蘇州舉行。
自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啟動以來,「中國-中東歐」合作引起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中國大陸與中東歐16國經貿投資合作至2014年,雙方貿易額突破600億美元大關。塞爾維亞、馬其頓、黑山等國的高速公路,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波黑火電站等一大批基建和能源合作專案取得重要進展。一批合作專案正在積極探討中,比如連接布達佩斯和貝爾格萊德的匈塞鐵路和中歐陸海快線等。
事實上,中國大陸一直是「16+1」合作的宣導國,此次蘇州會晤是「16+1」合作機制建立以來,中國大陸首次作為東道主舉辦該會議。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孔田平認為,此次會晤有幾個「首次」值得關注:這是「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首次在首都之外的城市舉辦;來自希臘、奧地利、歐盟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代表作為觀察員首次與會;會議首次發表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
首份《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描繪了未來五年合作發展藍圖,並與正在制定中的大陸「十三五」規劃相配合。「中國與中東歐16國之間仿佛架起了一座十七孔橋,『16+1合作』平台亦從初期的探索階段,進入承前啟後的新時期。」法國《歐洲時報》曾撰文指出。
新領域
大陸總理李克強也提出了包括一個目標和六大重點的「1+6」合作框架。
一個目標指的是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新型夥伴關係,六大重點包括落實好《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前進路線圖;推進互聯互通建設,建設好匈塞鐵路、中歐陸海快線;打造產能合作新樣板,探討依託亞得里亞海、波羅的海及黑海港口的「三海港區合作」;創新投融資合作方式,探討設立16+1金融公司;以農業等領域為突破口,促進貿易投資雙增長;擴大人文社會交流,建議將2016年定為16+1人文交流年。
大陸社科院歐洲所經濟室主任陳新認為,李克強提出的重點領域很有針對性。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有發展基礎設施的迫切需求。金融危機後,西歐資本陸續撤出中東歐市場,造成中東歐發展資金短缺。中國大陸與中東歐開展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有助於推動大陸的高鐵、港口、核電等優質產能走出去。
專家也認為,融資問題是中國大陸與中東歐合作的弱項,因此倡議籌建16+1金融公司是對中東歐國家融資需求的積極回應,旨在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環境,方便雙方企業相互投資。
中東歐,一座連接西方與東方的橋樑,位於「一帶一路」倡議同歐洲投資計畫的對接區,是亞歐交流與合作的紐帶。在「一帶一路」六十多個沿線國家中,中東歐國家占約四分之一。中東歐國家期待向東發展,而中國大陸正在向西開放,雙方戰略上的契合或為接下來的合作打下基礎。
對中國大陸而言,「16+1合作」與「一帶一路」戰略相互配合已經是進行式,而不是將來式。「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大陸與中東歐國家深化產能、交通、基礎建設、金融等領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平台。
新願景
回顧過往,中東歐曾承載一代中國人的紅色記憶。如今,現實的需求使中國與中東歐的聯繫更為緊密。
中東歐國家不僅是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陣地,也是擴大與歐盟經貿合作的新平台。中東歐市場與西歐市場高度一體化,能成為大陸商品和資金進入歐盟的一個重要通道。
此次蘇州會晤發表的兩大文件使雙方合作更具有規劃性和可持續性。中東歐國家更期待此次會晤能加快雙方在經濟方面,特別是農業和食品工業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