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從誤入歧途到走進清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張祐睿

♦ 文/記者:程朔、實習生:魯鑫、張文靜

祐睿表示,剛到大陸的時候,覺得自己與大陸同學間還是有些小差異在生活習慣中。其中有一樣差異讓他印象頗為深刻。「比如一些小事,我會習慣說聲『謝謝』『對不起』之類的,身邊人告訴我那會讓人覺得『見外』,如果把他們當哥們,直接點個頭就好了。」 

祐睿表示,自己是男子漢,在大陸的生活不可以都靠家裡。平常學費跟機票是由家裡負擔,而其他生活費都是要由自己掙來。他會利用課餘做兼職家教,然後還會做學校裡提供的其他一些有補貼的兼職。「這個好像也與多數陸生不同,我們台生一般都會做兼職的。」

張祐睿,祖籍福建漳州,家在台中,畢業自台灣逢甲大學中文系。讀大學的時候,張祐睿曾經到復旦大學做過一年的交換生,對大陸的高等教育情況有了了解後,就決定了本科畢業後到大陸來攻讀碩士學位。

曾經「誤入歧途」學計算機

「說到念書啊,我還真是曾經『誤入歧途』呢。」談及為何選擇到清華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的話題,祐睿很大方地回顧起自己少年時候的讀書經歷。記錄下祐睿的部分經歷,或許可以給兩岸的學生家長們提供一些參考。

祐睿在小學讀書的時候,成績在班級裡面總是排在第一、第二的,這一度讓爸爸媽媽對兒子期望值爆表。升學國中的時候,祐睿考入一所很好的中學,還在父母的期望下考入這所中學特設的「數理資優班」。不過,祐睿的入校分數是正好壓在學校招生分數線上的,而他進入資優班的分數也是剛好壓在分班分數線上。簡單說,就是這位同學沒有選擇做「雞頭」,而是成為了不折不扣的「鳳尾」。不幸的是,這位「鳳尾」在班中的成績排位一直也都在尾部!

其實,祐睿當時語文、歷史的成績,都排在年級前段,只是數學和英文兩科太差。「就是不堪入目,國中畢業時,數學分數只有語文的一半,英文分數比數學還要低上一半。」嚴重偏科,令祐睿的成績總是倒數靠前,少年人的心智總不會像大人般成熟,不停的挫敗感,讓年少的「鳳尾」失去讀書的興趣!國中畢業時,祐睿對於是否繼續讀高中,非常糾結。

碰巧,祐睿的父親年輕時是讀專科畢業,母親則是讀高職畢業,父母因此就讓糾結中的祐睿到高職的計算機專業去完成學業。他們這次是感覺,孩子有了一技之長,將來萬一考大學時失利,還可以有份工作來做。一個數學成績嚴重糟糕的偏文科學生學習計算機,其中的辛苦是可想而知!所以祐睿會說自己曾經「誤入歧途」,所以在考大學的時候,他沒有再徵詢他人的意見,而是自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古代文學專業。

「不知道會不會又是歧途呢。」又是歧途!祐睿這次是很坦率地表達了自己對於島內古代文學學科發展狀況的深深憂慮。據祐睿介紹,在當下,島內像他一樣喜歡學習古代文學的人很少,一方面,台灣的年輕人更多重視醫藥、經濟、法政類畢業後工作前景更好的學科;另一方面,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推行的去中國化政策使得不少台灣年輕學子疏離了中華傳統文化。祐睿說,他自己母校的博士班都將不招新生了,甚至去年島內就有3所大學的中文系已經在收縮了。

希望留下攻讀博士學位

張祐睿現在已經很適應在北京的生活,他尤其喜歡北京烤鴨,而且一定是要吃現烤的才好,像很多大陸學生一樣,他平時並不喜歡逛街,購物就都是通過網絡了。祐睿現在身邊已經有了一位紅顏知己陪伴,女孩也是在清華讀書,家在湖南,祐睿的家人知道了他在大陸有了心上人,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妥。祐睿說,相比起來,他更喜歡大陸的女孩子,因為覺得大陸女生相對更少公主氣、更容易相處。

因為學習的科目不同,時間表不同,又都不在同一個宿舍中,所以祐睿同學與其他來自台灣的學生間的聯絡並不特別密切。他們周末會偶爾打個電話互相問候下,或者有些時候商量一下一起回台灣的行程計劃。與祐睿平時在一起談話交流的,更多是大陸同學。他們經常會在宿舍討論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特別是學業上的問題,有時甚至會就一個問題討論上N個小時。「我們每個人把各自的觀點都說出來相互交流,知識就相對積累,這樣的學習方法很有效,我們一些人有時會因為一個漢字聊上七八個小時,因為太過投入,就不知不覺地讓時間會過得特別快。」

祐睿希望在畢業後仍然留清華或到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待博士學業完成後留在大陸大學任教。「為了這個目標,我會很努力,因為相比大陸同學,我們台生的基礎會相對較弱。」祐睿表示,台灣的大學是比較好考的,台灣有168所大學,可是台灣每年應考的學生也就只有幾萬人,學校多學生少,導致台生投考大學時,很多都不要求很優秀的成績,大家不用付出太多努力,而自己也就是這樣。所以,在到大陸學習的第一年,為了趕上同班大陸同學,自己學習壓力就很大,甚至有時候會感覺被壓得有些喘不過氣。「所以我一直在很努力地追趕,不停加油!」

說到專業學習,祐睿是喜歡無拘無束的那種,平時他會將自己泡在圖書館的資料裡,然後每兩周去找導師一次,聊聊最近的心得和論文。而導師對這位台灣來的學生,也頗為關照,盡量地依照祐睿習慣的方式展開教學和輔導,這令祐睿的學業進步很快。「進步很快得益於導師的幫助,也因為研究的內容正是自己的興趣所在。」祐睿的研究方向是魏晉南北朝文學。

欣賞魏晉南北朝那「風度」

張祐睿的心目中,魏晉南北朝階段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這個轉折,對中國文化體系的發展成熟意義重大。「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我們開始在詩作中押韻,哲學玄學也是在南北朝開始的,很多我們中華文化的起源都是從南北朝開始的,魏晉南北朝讓中華古代文化更加豐富了。」

祐睿說,獨尊儒術後的漢朝文章,主要重視講道理和實用性。到了南北朝,因為戰亂頻仍、外族進入中原,導致文化有了相對疏離政治而獨自發展的機會,推動文學創作開始為了創作而創作,而不再完全為說理而創作,許多作品或許只是為了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為了教化大眾。祐睿非常欣賞這樣一種思想解放的「魏晉風度」。

祐睿認為,台灣曾經是有思想解放的,但近年來情況在變壞,具體表現就是台灣社會現已被刻板觀念所綁架。所謂刻板的觀念:一是指「藍」與「綠」的黨爭,二是指「逢中」必探討「反與不反」的教條。祐睿認為自私的黨爭及無謂的探討,都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綁架了台灣民眾。他覺得,台灣社會應該像魏晉南北朝的先民們那樣,解放思想,更換看待問題的角度,集中精力建設民生。

魏晉南北朝另一個被祐睿欣賞的「風度」,是「融和互化」。那段時間,曾有被誣為所謂「五胡亂華」的狀況。其實,進入中原的匈奴、羯、氐、羌和鮮卑5族胡人,都先後由於通婚混血,甚或統治層主動倡導的移風易俗,實現了與漢人的同化。這是個彼此融和的局面,胡人被漢化的同時,漢人也在被胡化,比如我們現在坐在椅子上的習慣(「血統純正」的漢人之「坐」,與今人全然不同,是猶如日本人在使用的雙膝跪地、臀部坐於雙股之上的樣子)。這樣的「融合互化」為後來隋唐的文化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今天的華夏子孫留下了諸多共同文化印記。祐睿表示,他所欣賞的魏晉南北朝先民們充滿正能量的「融合」精神,正是如今台灣社會部分人士所缺乏。

「大家都是黃皮膚,大家都用漢字,而且恰恰是閩南話中保留了最多漢人語言元素,為什麼彼此間要有隔閡呢!」祐睿表示,他因此更要努力地用功,希望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文學、文化、社會史的研究與傳播,讓先人思想解放、融合互化的「風度」在當世子孫中間再發揚光大,推動社會進步,為民眾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