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6期】中國油田自主開發之路:三代鑽井工人的故事(三)

出身於貧寒的舊中國─石油鐵人:王進喜

  王進喜率領工人用人力安裝鑽機

        王進喜,1923年出生於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2年,9歲的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趕車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和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變化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

成為新中國鑽井工人
        19499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27歲的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鑽探大隊當鑽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幹。1956年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隊隊長,帶領貝烏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鑽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杆」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鑽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隊被命名為「鋼鐵鑽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
        19599月,36歲的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被選為建國10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築」,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

東北松遼石油會戰
        1960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於3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鑽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鑽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來後,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鑽。薩55井於419日勝利完鑽,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1960429日,1205鑽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幹,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石油工業部長余秋里得知後,連聲稱讚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連續創出了月「四開四完」、「五開五完」的好成績,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進尺21258米,接連創造了6項高紀錄,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19606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大慶油田生產原油97萬噸。
革新鑽井技術
        19612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鑽井指揮部生產二大隊大隊長,負責管理分佈在大荒原上的12個鑽井隊。他經常身背乾糧袋,騎著摩托車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場,調查研究,檢查工作,幫助基層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他帶領工人們不斷地從實際需要出發革新技術。為提高鑽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遊動滑車。為打好高壓易噴井,他帶領工人研究改進泥漿泵。為提高鑽井質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製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鑽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鑽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鑽井絕技」,能根據井下聲音判斷鑽頭磨損情況。
首創鑽工子女小學
        1964年年底,他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鑽井生產、生活特別是住房、吃糧面臨困難時,他利用工餘時間帶領職工和家屬開荒種地,燒磚、割葦,蓋「乾打壘」住房,讓工人和家屬「吃飽肚子去會戰」,「回來有個窩」。鑽工子女沒處上學,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帶領人們在大隊機關附近支起一頂帳篷,建起了大隊級第一所小學-帳篷小學。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王進喜,把這所小學命名為「鐵人小學」。
        1970年玉門會議期間,王進喜胃病發作。後經解放軍301醫院檢查確診為胃癌晚期。同年,1115日,王進喜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