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6期】人民當家(三)

停不下來的「溫嶺腳步」
中國大陸「給力」民主化進程實踐
                             (網路圖片)

      「就是這3棟樓,明年就能用了。」看著眼前正在建設的大樓,高雲斌揮動著粗糙的大手,提高了嗓門。在他看來,通過民主懇談的方式,在2010年的鎮財政預算中爭取到一千多萬,為「溫嶠鎮第二小學」建這幾棟教學樓,是非常值得一說的事情。 

        43歲的高雲斌是溫嶺市溫嶠鎮的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在溫嶠鎮2010年政府財政預算聽證會上,高雲斌和其他多位普通選民一起,動用自己參與財政預算修改的權利,成功說服鎮裡壓縮公路建設費用,加大對鎮小學教學樓建設、社會治安治理和當地垃圾處理的投入。
        8600多萬財政預算,以前只知道大數,但不清楚具體用哪了,這次一公開就都明白了。」高雲斌說。事實上,在溫嶺這個常住人口116萬的中國東部小城,類似的政府預算聽證會遍及各鄉鎮。普通選民不僅有權問政府:你是怎麼花我的錢的?這些錢都是為我花的嗎?還可對政府的預算開支進行修改。多年來,當地政府一直堅持著這樣的民主實踐:引入民主懇談方式,讓普通百姓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參與政府年度財政預算的討論、修改和監督,實行工資協商。
        走進溫嶺市新河鎮羊毛衫行業工會主席陳福清的辦公室,迎面就看到一張新河鎮羊毛衫行業工價表,上面寫著6大工種70個工序的年度計件工資。「這些數位每年都會變化,都是工人與老闆協商後的結果。」陳福清說,工價協商的結果,直接關係鎮裡萬餘名工人的切身利益。
        2003年,新河鎮為平息羊毛衫企業勞資糾紛,由陳福清掛帥成立羊毛衫行業工會,進行工資集體協商。此後7年時間裡,陳福清帶領行業的1.2萬名職工與企業老闆堅持不懈地進行工資談判,結果是每年職工工資都有約10%的增長。
        「最初,大家也不懂這有啥好處,結果幾輪(談判)下來發現,自己的工資就在這過程中漲上來了」,親歷了工資談判的普通職工蔣滿雲說,「像我們電腦車間,去年織一片兩色的毛衣是46分錢,今年經過協商,達到64分錢。」
        2007年開始,中國大陸一些省市開始嘗試學習溫嶺的做法。2010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工會全力推動在非公有制企業組建工會,尤其要突出推行工資集體協商。「黨委、政府的推動很重要,給工人們撐腰,工人們說話的分量也就重了。」陳福清說,目前單個企業只是工資集體協商的第一步,要真正解決勞資問題,還要大力培養行業工會等第三方力量,形成工會與協會、員工和老闆的平等對話。
        在溫嶺市大溪鎮河頭村,有兩件事被村民們津津樂道:村道硬化工程進行時,在村幹部、村監會、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理隊」的監督下,承包商拿出了最好的材料和最實在的服務;「監理隊」採購的村標不僅讓全村人滿意,而且比預算節約了2萬元。 
        如今在溫嶺各村村務的執行過程中,不僅有三方代表共同參與,還可以邀請精通某些業務的村民參加。從村級採購到工程監管、財務審報公開,大小的事務全不例外。自20113月份以來,溫嶺各地共審核糾正不規範票據1,892張,拒付不合理開支268.48萬元,化解村級集體矛盾糾紛269起。
        「人民的錢用的是否科學合理,讓人民評判,這是歷史潮流。」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指出,這種生長於基層的「草根」民主顯示出其持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其中,政府是最有力的推手。
        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各地已進行了民主的積極探索,讓盡可能多的普通人參與到集體事務管理中。尤其在農村,越來越多農民開始參與「議事」,並對當選村幹部進行有效監督。例如,重慶市農村實行村莊大事經黨支部提議、村支「兩委」商議、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的「三議」民主模式;河南部分鄉村把村務公開欄搬上互聯網等。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邴正教授指出,各地在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方面的實踐,不僅為中國農村治理注入前所未有的現代化民主因素,維護了農村穩定,同時也促進了農民自身的發展。
        「現在如果不搞民主懇談,村民們肯定不答應,我也不答應」,高雲斌說,「除非我這個鎮人大代表下屆不幹了。」(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