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魏三多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七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提到「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的對接。大陸媒體觀察者網,近日刊登曾出版《「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一書的大陸學者王義桅所提出對歐洲人宣傳介紹「一帶一路」要注意的「十少、十多」:
第一,少講文明歷史,多講現實合作。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之路,但歐洲人聽到「文明」一詞,首先想到昨日輝煌,與帝國興衰相連,因而不舒服。因此,要多講「一帶一路」給歐洲人就業、經濟增長、再工業化等帶來什麽現實利益,才是根本。
第二,少講歐亞,多講東西方。
在今天的歐洲人看來,歐亞是俄羅斯的代名詞。因此,「一帶一路」對歐公共外交,要多講東西方合作,少講歐亞大市場。而對俄羅斯、馬其頓、土耳其、伊朗、蒙古這些曾經橫跨歐亞大陸帝國的國家,則可以多講歐亞。
第三,少講戰略,多講計劃。
現在對「一帶一路」存在「對內講戰略,對外講倡議」的現象,在歐洲人的概念中,普遍覺得「倡議」太過空洞,不如「計劃」具體,便於參與。
第四,少講宏觀,多講微觀。
中國人善於宏大敘事,往往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但歐洲無此雄心,多關心具體項目。對歐洲人講「一帶一路」,總體上要多寫實,少寫意,對非沿線國家要多寫意,沿線歐洲國家多寫實。
第五,少講結果,多講過程。
中國的各種計畫想得大而長遠,讓歐洲人擔心會上「一帶一路」圈套。所以不能對歐洲人講「一帶一路」將來給世界帶來什麽結果,而是照顧歐洲人對程序、規則、法治的鍾情,多講過程:「一帶一路」基於21世紀的全球化與地區合作理念,是綠色、環保、可持續的。
第六,少講頂層設計,多講基層參與。
「一帶一路」要入鄉隨俗,對歐洲人強調自下而上,強調基層、地區、行業全程參與,有利於爭取民眾支持和議會批準合作項目,這也是中歐人心相通的重要內涵。
第七,少講推進,多講分工。
對國際社會,應突出分工、分責。對歐洲人就應多講經濟合作,將安全問題包含在地區治理環節,突出市場分工。對於自己分工參與的項目,歐洲人才放心,才有積極性、責任心。
第八,少講機遇,多講風險。
對歐洲人講「一帶一路」恐怕還得多講風險,少講機遇——講機遇也多講共同機遇,講風險應對之策,講共擔風險之道。強調「一帶一路」之「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外,還要強調「共擔」。
第九,少講國別,多講歐洲。
像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6+1),可以放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講,但要強調互聯互通是地區融合之道,尊重歐盟整體治理、法律體系,支持歐洲一體化,避免給人留下中國借助「一帶一路」引誘、分化歐洲的錯覺。
第十,少講中國,多講國際。
一些人對中國主導、爭奪規則制訂權十分上心,甚至把「亞投行」說成是中國的,服務於「一帶一路」的,不僅讓歐洲人擔憂,也有違常識。應該把「一帶一路」視為中國的國際、地區合作倡議,並非中國戰略。
最後,王義桅認為這「十少十多」,歸結為一句話,就是要尊重歐洲人的心態和關切,不能以己度人、一廂情願。向歐洲人宣介「一帶一路」,主張對接「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時,要多層溝通,既要跟歐盟機構接觸,也要跟歐盟國家接觸;既要跟中央政府接觸,也要跟地方政府接觸;既要跟精英接觸,也要跟民間接觸;既要跟企業接觸,也跟行業接觸,重視行會、商會的作用。只有讓歐洲徹底失望於美國,徹底信賴中國,才能贏得歐洲,而得歐洲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