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7期】十五個影視角色(上)

影響當代中國大陸流行文化

《情書》電視劇劇照  (網路圖片)

        他們只在螢幕上出現,但他們卻是活生生的現實。他們的故事純屬虛構,卻屢有雷同。每一年電影電視中流行的人物形象,都是這一年人間百態的縮影。

《情書》日本小清新風格的濫觴

        上世紀90年代「日劇潮」席捲中國大陸,衛視中文台每晚九點半的「日本偶像劇場」培養了最早一批「日飯」。彼時在大陸最紅的日本男星,不是《戀愛世紀》裡的木村拓哉,不是《同一屋簷下》的江口洋介和福山雅治,也不是《東京愛情故事》裡的織田裕二,而是《情書》中的柏原崇。《情書》之後,衛視中文台數次重播了《一吻定情》,柏原崇出演男主角入江直樹,至今仍被不少人視作最難忘的日劇記憶。

        十多年前,藤井樹的文藝範兒是一個標誌,象徵著初戀、青春、純愛——這也是90年代日劇的流行密碼。藤井樹讀著普魯特斯的《追憶似水年華》,偷偷在借書卡背後畫下女主角的素描,至死也沒有開口說出那句「我喜歡你」。那個時代的白馬王子就是這樣典型的角色設定:冷酷沉默的美少年,愛你在心口難開。

        十多年後,哪怕正太變大叔,也絲毫不妨礙藤井樹神一般的地位,《情書》儼然已是日式小清新電影排行榜上的TOP1。沒錯,小清新們還從這裡學會了一個句式:「×××,你好嗎?」

《還珠格格》 青少年粉絲現象的高潮

        1998年,全中國大陸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都在收看《還珠格格》,它的收視率創造了大陸電視劇迄今難以逾越的傳奇。隨後,韓語、日語、泰語等配音版鋪天蓋地,韓國三大電視台甚至為此出台了「華語電視劇封殺令」。十多年中,湖南衛視每逢暑假必重播,《還珠格格》因此保持著國產電視劇重播率最高的紀錄,那句經典台詞一直在流行:「皇上,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其實《還珠格格》真正成全的是「小燕子」趙薇。趙薇憑藉此劇被認為是內地第一個流行文化偶像,小學生和中學生成為瘋狂追隨「小燕子」的主力粉絲團,社會學家開始研究「小燕子風暴」、「趙薇現象」,青少年粉絲文化在此掀起一個高潮,直至2005年「超女」之前,一直未被超越。

《大話西遊》 網路惡搞和無厘頭登上前台

        《大話西遊》系列電影的風靡,是大陸內地在世紀之交一個重要的流行文化現象。它的影響力,完全不在於作為一部電影所取得的成就,而在於它在內地大學生中流傳,從一個小眾的亞文化現象轉而成為主流文化的推動力,把「無厘頭」變成常態,把「網路文化」推上前台。分析這一系列電影的理論不說是浩如煙海,也是堆積如山,大多人都認為其是「解構主義」的重要代表。

        僅從台詞的流行度來看,《大話西遊》也是電影中的翹楚。「長夜漫漫,無心睡眠」、「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神仙?妖怪?謝謝!」、「砸到花花草草」、「only you」等等,無論是詞語、句子還是歌曲都成為了紅極一時的流行語。這些流行語並無任何實際的含義,只是在人們的使用中被賦予了各種搞笑、顛覆、背離的感覺,你可以用它們來表達反對、贊同、無聊的心情和「管你是誰」的態度。這也正是《大話西遊》和至尊寶成為無厘頭文化代言人的原因。

        網路文化嬗變至今,早已不是至尊寶的天下了。如今的網路文化更加社會化,如果說過去的網路文化還和現實形成鏡像的對照,那如今的網路文化則直接就是現實。所謂解構和無厘頭,也不再是什麼新鮮玩意,因為人人都在解構,人人也都在建構。意義已經不存在,而表象本身則成為了意義。

《流星花園》 花樣美男成為偶像劇標配

        2001年《流星花園》的播出,不僅讓「台灣偶像劇」成為經久不息的風潮,更以一炮走紅的「花樣美男」開啟了一個男色審美時代。英俊多金,溫柔體貼,死心塌地——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F4深諳超市大賣場行銷學,四個人,四種款,葷素搭配,總有一款適合你。這一招很有效,不僅催生了本土粉絲團和後援會,還籠絡了大批日韓和東南亞歌迷。此後兩岸三地的偶像和偶像組合路線,無一例外在複製這段成功經驗,從可米小子、Energy、5566、183club到飛輪海和Lollipop棒棒堂,男子團體不怕人多,買一送一,買二送雙。

        F4到底是誰?道明寺、花澤類、西門和美作,還是言承旭、周渝民、朱孝天和吳建豪?很難說得清楚。F4的開拓性,在於它把偶像劇中的形象延續到了現實中:發專輯、出寫真集、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擔任旅遊局代言人……最大限度地榨乾了一部偶像劇的全部資源。正如《流星花園》是台灣偶像劇的巔峰一樣,黃金時期的F4,已是無法超越的存在。

《欲望城市》 城市女性的自我定義

        導演派翠克曾形容全劇四個女主角中律師米蘭達正直而善於諷刺、藝術經紀人夏綠蒂可愛卻古板、公關莎曼珊性感並熱愛權力,只有凱莉「個性要模糊許多」——這種個性適用於所有稀裡糊塗願意守在電視機邊追劇的單身女性。即便《南方公園》代表主流男性對扮演者莎拉‧潔西卡‧帕克表達過極其惡毒的觀點,在Facebook《欲望城市》女粉絲群中,超過70%都認為自己是現實中的凱莉。而凱莉的專欄作家身份更加深了這種代入的心理,她的日記體「寫作」如每個單身女性的博客或微博,在調侃男女關係時頗有才情,卻總是搞不清面前這個男人在想什麼。

        《欲望城市》直接催生了許多部類似四個女人在一起挖苦男人的山寨劇,包括中國大陸。但操著東北口音的姑娘在螢幕裡尋找起真愛,就遠不如掛滿名牌的凱莉在紐約睡遍帥哥來得洋氣。因為中國沒有能穿這麼多名牌還找不到真愛的姑娘,也沒真正敢這麼調侃男人還願意穿著名牌尋找真愛,最重要的是,自信的凱莉的口頭禪「像我這麼一個35歲的女孩」在中國簡直就是勵志名言。凱莉幫助這一代中國女性在成長中找到了底線:偶爾失身絕對算保守,刷爆信用卡理所當然,會用蘋果電腦就能成兩性專家,掛條有自己名字的項鍊自我意識就能覺醒,40歲追求真愛依然會成功……凱莉是單身女人為自己創造的角色,直接受益人卻是男性。

《駭客任務》 美式大片的集大成者

        我們都知道美式大片什麼樣,但《駭客任務》出現時我們還是吃了一驚。
它創造出一種美學。哥德式的陰暗破舊和網路駭客式的未來感,極簡主義和維多利亞式、電子風格和機械風格這些美學風格卻被融合得天衣無縫,以至於「駭客風格」成為流行。它創造出一種電影風格,將暴力美學推廣為主流商業文化,同時創造了「子彈時間」這種視覺手法,從此之後的電影和電子遊戲競相模仿。它還創造出科學商業文化,把電腦、數學等科學理論運用在各種故事情節當中,矩陣、鏡像、二進位、哥德爾命題、系統相容性等等。直到現在,還有人寫出《2011年考研:考研數學與「駭客任務」》來討論線性代數。

        從1998年中國大陸第一部引進大片《鐵達尼號》開始,我們就開始接受美式大片,它們不僅僅是爆米花,而且以看似深邃的思想為包裝,像《駭客任務》、《盜夢空間》等電影不僅僅把哲學、美學做到極致,甚至也把數學的概念融入在內。更重要的是,它們是在以豐富觀賞性的方式在刷新我們的觀影體驗,美式大片在為我們探索電影的邊界。

《大長今》 韓劇風潮席捲大陸

        大長今是電視角色中典型的「聖母設定」,在她身上你幾乎找不到缺點。她有美貌,但決不是花瓶;她醫術精湛,但決不工於心計;她擇善而從又寬厚仁愛,每每面對誤會、非議甚至遭遇各種迫害,都隱忍不語地默默扛下來。

        電視台為《大長今》打出了「青春勵志片」的旗號。大長今無可厚非是勵志偶像,我們看到了一個小人物的奮鬥史。有觀眾把70集的《大長今》當成一齣職場教科書來看,甚至有人還出版了《從大長今看辦公室政治》——如何在複雜的環境裡做一個簡單的人,這是相當受用的「大長今精神」。

        從《天橋風雲》、《冬季戀歌》到《藍色生死戀》和《浪漫滿屋》,「韓流」風潮席捲大陸已經不是兩三天,但《大長今》堪稱最高潮,它不再只受到年輕女性觀眾的追捧,而是男女皆愛、老少咸宜,中國大陸從此開始「全民韓劇」。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