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音樂可以很政治:從蕭泰然談起


♦ 文/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

音樂可以很政治,我並不反對音樂為政治服務。但我厭惡具有鮮明政治意涵的音樂,卻以無辜之姿,說「音樂無國界、音樂是人類共同語言、音樂超越政治」等等。再者,政治立場有正義、不義之分。(區別的標準應該是此政治立場能否「人我一致」、「前後一致」。)依據不同政治立場寫出的音樂,當然也有正義、不義之分。既然是政治音樂,就不能只以純音樂的標準來評斷。

蕭泰然被稱為「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台灣國民樂派的代表」。我的音樂素養無法評斷此讚譽,但是歷史知識和政治嗅覺告訴我,蕭的地位與當前台灣的臺獨主流意識有關。推廣蕭的台獨音樂,就是溫水煮青蛙,無形中增強台灣人的分離意識。可惜大多數演奏、演唱、聆聽他音樂的人,並不介意,或不察覺。

蕭逝後,音樂界重量級人物朱宗慶,4月24日在中國時報寫一文,表達對蕭的無盡思念。此文首段就點出朱、蕭、《1947序曲》和林宗義的關係。朱說:「我應林宗義先生之邀,擔任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董事,…基金會董事長林宗義博士曾於1993年委託蕭泰然先生創作《1947序曲》。」林宗義何許人?李、扁以來,長期擔任228受難家屬代表的就是他。228事件中被槍決的林茂生,就是林宗義的父親。

林茂生伏法是林家的悲劇,也是全台灣、全中華民族的悲劇。悲劇的成因,以及如何避免悲劇重演,是很複雜的問題。遺憾的是,林家以及所有綠營人士反省228所得的結論,竟然就是繼續搞台獨。

《1947序曲》除了器樂之外,另含女高音獨唱〈愛與希望〉和大合唱〈台灣翠青〉。〈台灣翠青〉有台灣國國歌之稱,它的歌詞說:「太平洋西南海邊,美麗島臺灣翠青。早前受外邦統治,獨立今在出頭天。共和國憲法的基礎,四族群平等相協助。人類文化世界和平,國民向前貢獻才能。」

蕭泰然以及綠營音樂界常把〈1947序曲〉和西貝流士的〈芬蘭頌〉以及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相提並論。(公視錄製2002年在台北新舞台的228紀念音樂會就是如此)。俄國入侵芬蘭,〈芬蘭頌〉鼓舞芬蘭民族意識。法軍入侵俄國,〈1812序曲〉紀念俄的不屈不饒。〈1947序曲〉除了慰藉228亡靈,更呼籲獨立出頭天。綠營與蕭,潤物無聲,藉音樂把228影射成中國「外族」入侵台灣,猶如俄之侵芬、法之侵俄。

228當年,兩岸同屬一政府。蔣介石恢復台灣秩序,責無旁貸。綠營硬把國家內部偶發的不幸(其中還有美、日的「貢獻」),扭曲為異族入侵。根據歷史學者吳啟訥統計,單單從陶成章到陳儀,蔣殺害的浙江同鄉就超過千人,遠多於228事件向政府要求賠償的台灣人。台灣固然歷經一段悲哀的歷史,但與中國其他省分相比,台灣並沒有特別悲哀。(50年代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外省人的比率遠高於台灣人。)上一代中國人的死難,是時代悲劇,更有外力因素。反省、改善之道,豈是敵視同胞為外族?這不僅是自虐、自殘,也在製造新仇恨。

蕭泰然還留下廣為流傳的歌曲〈嘸通嫌台灣〉。大意是:台灣好山好水,幸福不輸別人,請勿嫌棄台灣。愛台方法,容或不同。愛深責切,亦可理解。究竟誰會嫌棄台灣?綠營常說「統派不愛台,滾回中國去」,但統派將臺灣視為中國一部分,正是他們愛臺的方法。反之,台獨既無建國自信,又親慕殖民母國。「嘸通嫌台灣」反映獨派的自卑和無自信,如同分裂家庭的孩子要探望爹,娘說你不該嫌棄我。如此沉重、如此悲情,台灣焉有幸福?

政治太複雜,歷史太沉重。能夠優游於音樂、藝術之間,「天下興亡兩不知」,毋寧是幸福的。但如果有人要把音樂當做政治載體時,我們也只好提振精神,以政治論政治,不能任他魚目混珠、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