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專題)中國大陸推動城市教師到鄉村進行「教育扶貧」

♦ 採訪/王菲菲

北京「上學路上」公益活動志願者在開播儀式上,給打工人員子弟學校的學生們表演小提琴演奏。 (新華社 李欣 攝)

北京「上學路上」公益活動志願者在開播儀式上,給打工人員子弟學校的學生們表演小提琴演奏。 (新華社 李欣 攝)

從位於山川地區的中學,來到位於平川地區的學校,再到縣城,師範畢業的要瑞萍曾經離開農村來到城市任教。如今,她又回到鄉村,和其餘23位縣城初中的老師到位於太谷縣胡村的太谷縣實驗中學進行「教育扶貧」。

來到這所由三所鄉鎮中學合併而成的新學校,要瑞萍說,自己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高跟鞋換上運動鞋。因為在這裡,很多事情都必須親自動手。

生活慢慢適應了,城市老師給鄉村學校帶來的變化也在慢慢發生著。要瑞萍說,剛來的時候,很多鄉村孩子出於羞澀不說普通話。一次有個孩子用方言說要去廁所,要瑞萍堅決要他講普通話,最終那個孩子克服了羞澀說起普通話。從這些小細節中,城市老師規範著鄉村孩子的言行舉止。

城市和鄉村老師是互相學習的。比如城市老師在管理上更具柔性,農村老師更接地氣。「我們回去後就不單純是城市的老師了,有了鄉村學校的血液,而鄉村學校也留下了我們的痕跡。」要瑞萍說。

要瑞萍所在的山西晉中市是中國大陸較早推行城市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的地區之一。據晉中市教育局局長鹿建平介紹,該市在2008年啟動了教師交流。城市學校實行強弱捆綁交流,一所優質學校幫扶兩三所薄弱學校。城鄉學校實行盟區式交流,以縣城優質學校為龍頭,對應兩三個鄉鎮的學校,結盟對口交流。

「通過教師交流,改變了過去無序擇校亂象,讓學生能安心在家門口上學。」左權縣教育局督學康子榮說。

晉中市左權縣石匣學校距離縣城近,過去不少學生要去縣裡上學,石匣學校曾一度面臨被撤掉的命運。隨著教師交流制度和其他促進城鄉教育均衡措施的實施,學校越辦越紅火,現在有180多個學生。

「為什麼要到城裡上學?城裡有的我們這裡都有,還有城裡的老師來教。」石匣學校初三學生霍雪松說。

近年來,大陸政府重視農村教育,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薄弱學校改造計畫、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等一系列舉措,使得鄉村學校硬體水準有了很大提高,但師資方面仍是短板。

一方面,一些鄉村教師年齡偏大,學科結構不合理,音體美老師嚴重短缺,另一方面,許多年輕教師不願意到鄉村,因為農村設施差、待遇低,在那裡連找對象都成了問題。

近日,大陸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提出將實施推動城市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等一系列舉措。

有分析人士認為,距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剩5年時間,大陸政府將目光投向了鄉村教育這一薄弱環節,進行「教育扶貧」,意義重大。

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城市老師到鄉村交流,有助於提高鄉村學校教學水準,改善城鄉師資不均衡現狀,但關鍵還是要提高鄉村教師待遇,這樣不僅能讓城鄉教師交流更加順暢,也有利於留住鄉村教師。

對於這一問題,《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已明確提出,要通過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措施,造就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