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保護古民居:追求人與自然共存

■ 楊洋

大多喜歡旅遊的人們都曾去過台灣,去台灣遊玩的人們則必會去司馬庫斯。司馬庫斯——作為台灣的一個十分偏僻的少數民族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在台灣巨木群被發現之前,幾乎與世隔絕。近年來,司馬庫斯的旅遊觀光產業開始發展,然而當地的人們仍舊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除卻日常農作以外,有時男人們會在森林中彎弓射箭,而女人們則手製一些生活用具;同時,部落人們也仍堅持著用木材或竹材建造房屋。司馬庫斯如今已成為台灣的知名景點,儘管旅遊業發展給部落人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他們卻希望「路窄一點,可以控制遊客」。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司馬庫斯人的生活信仰,樂天知命,我想,這才是司馬庫斯能夠保持原始民居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既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要保護原始民居,這似乎是一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在過去,由於兩者的失衡,一些曾經散落在青山綠水間,在日升月落中沉積歲月的古民居逐漸消失。然而,在物質生活得到提高的時候,人們開始反思,開始保護這些精神文化的象徵——古民居。

近些年來,大陸也加大了對一些古鎮的重點修復和保護工作,那些曾經在尷尬中生存的古民居現在正在煥然一新。至今,得到較好保存的古民居則有皖南古鎮和閩南古厝等,其中,皖南古居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南方民居的代表,而以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皖南民居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現今,宏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約有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因而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依山傍水,是村落的基本定式。小巧庭院,石橋天井,雕花漏窗,細緻典雅的裝飾,處處體現著人們詩意樸素的生活情調。「青青牆上瓦,涓涓橋下水,兒時的光景仍尚在,石橋上的阿婆喚孫歸」,這便是典型的生活寫照。

由此可見,皖南民居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種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正是其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在有限的地理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精巧的構思和高超的工藝,與此同時而不破壞其自然性。皖南民居順依山水之勢而建,更借山水之秀而融詩情畫意,可謂是自然中的巧奪天工,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的藝術傑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可能會對城市樓宇漸漸厭倦,但這類古民居,它們作為「時代老人」,在歲月中一面褪去畫棟雕欄又一面把歷史刻進了身體;它們作為一種古樸精神的象徵,應該受到傳承;而它們作為一種自然生態,則應該受到保護。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在功利面前適可而止,在自然面前多些敬畏,這才是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