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指間芳華:編竹藝術留住老時光

■ 楊洋

在中國大陸的西南地區,編竹已不單是一份活計,而更應說是一門手藝。常年多雨,竹林茂密,自然竹製品繁多,因此編竹也成為一種日常的勞作。

將一根長竹劈開,再對劈,經過反覆處理後,竹子已變成數根薄條。然後,你便看見,在青檐下,在河邊的雨亭處,在夕陽還未散盡餘輝的院落裡,總有那麼一個人,可能是家中的主婦,可能是課業已做完的孩童,也可能是日子長久閒來無事的老人……他將幾根長長的薄竹條縷順在指間,一條繞進另一條的下沿,另一條又壓在又一條的上面,反反覆覆,不慌不忙,或者嘴裡哼著曲調,心中想著事情。待一些竹條編完又加進一些竹條,再繼續著心中的盤算。偶爾笑一會兒,偶爾又眉間緊鎖,等到聽見一聲長長的舒氣,你就會知道想必是編好了。

再看之前還堆滿竹片的地上,已經是空空蕩蕩,如秋風掃過落葉,僅剩下狼狽的廢料。而那編好的物件,有時會是一個小竹簍,有時是一把掃帚,有時也會是孩子們樂而不倦的玩意兒,一朵不明品種的花兒、一隻綠色的小兔子,或者一個歡騰的螞蚱……那曾經是生活中的日常如今已成為一份懷念。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老手藝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在街邊巷尾,在熱鬧的景區,吆喝著各種各樣的手藝,版畫、土陶、蜀繡……它們走出神秘古老的過去,正一步步邁進現代社會,絕艷芳華。

在機械化的工業社會中,傳統手工業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其發展不僅是傳承技藝,更是延續文化。

自古以來,多少傳統技藝因後繼無人,消逝在一片憾聲中。所謂「人死藝亦亡」,如今,傳統手工藝要在工業化社會中尋得發展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必須植入新鮮的血液,使得手藝能夠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其次,要保留傳統文化元素,保持核心技藝不會改變。工業社會的機械化和複製品往往給人們帶來審美疲倦,因此,在傳統工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從材質到花樣,還是到品類,都必須堅持傳統的製作工藝,保有其獨特性。再者,借力工業模式的有利之處,傳統工藝品的市場推廣需多樣化,彰顯濃郁的地域性,將民間工藝與旅遊市場相結合,大力宣傳極具地方特色的工藝品。當然,要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除了工藝製作人的努力之外,政府也應該加大扶持力度,破解傳統工藝的傳承困局。

我想,當人們看夠了工業品,必然會懷念這些需要時間加以雕琢的老手藝。那些響在過去的聲音,如今將響在車水馬龍的現代。

曾經有一次,在廟會的一角,一群孩子圍在一位老人身旁,等著買老人手中的竹螞蚱,他們安安靜靜地期待,老人不緊不慢地編著。我忘不了那一年冬日的陽光下,老人笑眯了眼,滿懷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