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期】當代中國專題:中國資本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加入對外淨投資國「俱樂部」

中國準備好了嗎?

  • 文編/陳時雨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中國大陸商務部1月21日公佈的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實際對外投資額歷史上首次超過吸引外資額約200億美元,成為對外淨投資國。

改革開放36年後,中國大陸年度對外投資超過千億美元,並邁進對外淨投資國「俱樂部」,這意味著什麼?中國準備好了嗎?

故事如何發生?

中國大陸對外投資的迅猛增長,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2002年,中國大陸對外投資額僅27億美元,到2014年達1029億美元,13年增長了近40倍。

這背後,既有國家開放戰略的「頂層設計」,也有企業自身的努力。中國大陸不斷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給對外投資奠定了基礎,而如何高效利用這些儲備,也使加快對外投資順理成章。

以中國大陸提出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為例,沿線國家之所以熱烈響應,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的投資有利於沿線國家擴大出口、創造就業、改善基礎設施。

隨著經濟規模擴大,中國大陸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上的資源能源,那麼「走出去」,通過對外投資來確保一部分海外資源能源供應,也成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戰略舉措。

從微觀層面看,加快「走出去」也成為許多陸企成長為國際型企業的需要。人們注意到,很多陸企抓住了本輪全球經濟危機中海外資產貶值、發達國家企業「精力有限」的機遇,加快了全球佈局的腳步。

多元化的對外投資

許多大陸專家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指出,與一些同為對外淨投資體的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大陸是「高品質」的資本輸出。

有些具有能源資源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管道單一,處於「初級階段」,更多的是將外匯儲備投到外國國債,而中國大陸的對外投資目前已經實現了多元化。

圖為摩托羅拉移動技術業務運營總監葛列格•洛克(左三)、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左四)等人2014年10月在北京參加Moto加入聯想慶祝活動的資料照片,聯想集團前一天宣佈正式完成從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李文 攝)

圖為摩托羅拉移動技術業務運營總監葛列格•洛克(左三)、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左四)等人2014年10月在北京參加Moto加入聯想慶祝活動的資料照片,聯想集團前一天宣佈正式完成從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李文 攝)

相關案例包括:聯想集團收購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移動手機業務;東風汽車收購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14.1%股權;中糧集團並購新加坡來寶農業公司和荷蘭尼德拉公司,為迄今中國大陸農業領域對外投資最大的兩個項目。

根據大陸商務部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門類廣泛,涉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採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製造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等15大類。

前路並非坦途:「學費」換回什麼?

從2005年聯想集團收購美國IBM個人電腦業務開始,中國大陸企業每有海外「大手筆」的併購和投資,都會吸引全球目光。

然而,陸企海外併購投資並非都是成功的故事。

2005年,中海油因美國的「政治壓力」退出對優尼科的競購;2007年,斥資18.1億歐元買入比利時富通集團近5%股份的中國平安因比政府對該企業「出人意料」的國有化而吃了大虧;2009年,擬收購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力拓核心礦產少數股權的中國鋁業因澳方國內「政治偏見」鎩羽而歸;2012年,三一重工收購奧勒岡風電場的計畫因「威脅國家安全」被美方禁止。

具體分析,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失利的原因包括:投資決策不慎重,缺乏國際化經營能力,對東道國政策、市場、文化、工會不瞭解,對併購對象調查不到位,履行社會責任不夠等。

專家表示,大力發展企業對外投資的「仲介服務」行業勢在必行。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企業走出去,公關公司、諮詢公司、律所協同推進,都是配套的,而中國大陸在此方面尤其薄弱。

從國家層面的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看,也還存在不完善不適應的問題。專家建議「走出去」的中國大陸企業應多採取合資、合作、合營的模式,尋求可靠的海外投資合作夥伴,這樣有利於避免走彎路。

中國大陸迅速增長的對外投資在國際上也引發了一些非議。但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強調,中國大陸對能源和原材料領域進行的投資,只要有利於投資方以及投資接受國雙方,就不是「新殖民主義」,而是互惠互利。

「走出去」「引進來」:一個都不能少

隨著中國大陸第一次成為對外淨投資國,有人產生了疑問:吸引外資對中國大陸的重要性是不是下降了?也有外國投資者擔心:自己會不會不再受歡迎了?

多位熟悉中國大陸對外政策的專家在受訪中表示,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提升中國大陸經濟的水準和品質、對中國企業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外資對「新常態」下的大陸經濟依然重要,尤其是在經濟提質增效、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專家指出,近些年來,外資在中國大陸的舞臺不僅沒有變小,反而更大;中國大路向外資開放的步伐不僅沒有放慢,反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加快。

去年5月,中國大陸決定將放寬合資醫療機構的准入條件,並減少外資在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持股比例限制,新政有望使國外資本加速進入中國。同年11月,大陸國務院決定對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機構設立、業務准入等方面降低門檻,放鬆對外資銀行的限制,銀行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快。

針對近年來有外企在中國受到反壟斷調查的情形,專家們表示,中國大陸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力度也在加大,外企將不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享受「超國民待遇」,對此,外企也需要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