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方遠
馬政府在台灣的民調低迷與執政困境,很多人歸咎到國民黨的本質與馬英九的性格,相關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是眼光很容易迷失在島內的藍綠糾纏,反而忽略了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式民主在全球都遭遇了嚴重的治理失能危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去年3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提問「民主怎麼了?」(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去年底也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論「民主死了嗎?」(Is Democracy Dead?);連從上個世紀90年代標舉著「民主」與「市場」而宣稱歷史已經終結的福山,近年來開始逐漸修正原來的理論,比如他在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雙月刊發表〈衰敗的美利堅——政治制度失靈的根源〉一文,改口強調強政府、法制和民主問責的重要性。
在面對民主失靈的困境時,每個國家與領導人都會衡量自身的條件做出回應。以美國為例,歐巴馬政府將國內矛盾轉移到伊斯蘭世界,其後又將重心轉移到東亞地區,而有「重返亞洲」的戰略布局;去年底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慘敗,歐巴馬徹底跛腳,不久後宣布與古巴建交,顯有以外交破冰沖銷其內政崩盤的味道。台灣也有前車之鑑,民進黨陳水扁執政之初,宣稱走「新中間路線」,甚至找來國民黨籍唐飛組閣;但執政成績每況愈下,只得從中間走向危險邊緣,一邊一國、烽火外交、台灣入聯……一系列的「震盪療法」,不只震得兩岸關係幾近失控,也震得美國冷汗直冒。
當前面對柯文哲持著外科手術刀的「柯政猛如虎」,馬英九的「溫良恭儉讓」顯然踢到大大的鐵板。馬英九執政至今內政無所起色,完全覆蓋了兩岸和平發展,以及基於「一中原則」建立起兩岸政治互信,從而得以推動的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等政策所帶來的成效。台灣社會在找不到矛盾出路之時,只能將兩岸關係視為出氣的沙包。曾經「英九中興」的國民黨,其實本質從未改變過,近八年來與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經濟交流,是基於現實主義的考量,而非開展進步的大局,更稱不上是「脫胎換骨」;因此,當內政步入困局,國民黨馬政府開出的猛藥,看來是要拿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開刀,雖不如阿扁般玩火,卻有可能趨於保守,逐步走回兩岸對立的老路。
馬式「震盪療法」的第一招,就是元旦在美國雙橡園升旗,駐美官員一字排開,暗示台美默契,「象徵兩國友好關係」,駐美代表沈呂巡說:「我們不但回來了,還以尊嚴、尊敬與榮譽的方式回來」,「馬英九總統深感欣慰」。事後美國雖出面「打臉」稱事先不知情,但外交強調事先協調的藝術,因此雙橡園升旗並非扁朝「迷航外交」再現,更有可能的是美國對兩岸腳踏兩條船「雙軌政策」的體現,一方面幫台北激怒大陸來安定台灣內部,另一方面又在事後否認以安撫北京。
第二招是大陸公布M503新航路,台灣民航局隨即高分貝抗議:「我方無法接受!」民航局稱大陸新航路有「飛安」風險,但潛台詞其實與民進黨蔡英文是一致的:「此事衝擊到台灣的國防安全與主權」。問題在於,台灣藍綠抓著「海峽中線」的議題不斷緊咬,但「海峽中線」是冷戰時期美國與蔣政權逕自宣稱的劃分,北京從未公開承認過。如今台灣仍緊抱這個早該被檢討、揚棄的概念,不過是在為美國介入兩岸事務開路,等著美國主持公道教訓北京,並給台灣溫暖的拍拍,無怪乎美國不久後即出面「關切」,要中國大陸與各方協商。
台灣執政者不惜以破壞兩岸信任基礎的「震盪療法」來挽救民意,帶領台灣重回習以為常的「台美同盟」社會集體想像;而新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面對大陸也是擺出「台灣未來應由2,300萬台灣人民自己決定」的強硬態度,了無新意當然不可能開拓新局。台灣朝野無論藍綠當家,就算願意與大陸交流,卻始終以舊思維緊抱美國大腿,一路貨色也;社會上一面對問題,就急著向美國白宮「請願」,對大陸嗆聲我們背後有美國撐腰。但歷史證明,「震盪療法」非但無法解決問題,更是自毀長城的毒藥。面對民主治理危機所造成的種種矛盾,靠勢美國,又頻拿中國大陸來開刀,當然是鴕鳥心態的不智之舉。